——写在他离开我们十周年之际时间回到20年前,辽宁教区第一次在主教府之外的堂区举行隆重的神父祝圣礼,十几位年青人在那天接受了神品圣事,成为了天主的司祭,从此也领受了为教会群羊服务的使命
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多次联系了她的好友赵梅,五家庄堂区一位思路清晰、有组织能力且乐于奉献的教友。当邓海燕和她谈到这个想法时,她提出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管怎样,两人最终达成了共识。
不管是谋生的手艺还是玩耍的技巧,哥哥们一学就会,他却总也不开窍。家传的技艺他学不会,连小树他都爬不高。他没有三哥的细致精巧,没有二哥的灵敏悟道,更没有大哥的精明记忆力好。
这与我们的心态确实有天壤之别,我们总希望舒适快乐、生活条件优越,稍遇困难挫折便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总祈求天主赏赐一帆风万事如意,但却忘记了只有参与基督的苦难,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实行救赎。
对他的两个儿子,父亲都是主动地迎上前去,不论是背离他的、拒绝他的,他总是以宽容的爱心来接纳他们,而且是放下身段,主动去迎接。父亲不仅用语言的召唤,更以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
十八.不要成为别人的重担,要担当别人的担子无论与什么人同处,总不要使别人因为你在他们旁边便增加了重担。(患病的时候例外)自己当做的事不要叫别人去做。不要使别人多为你受劳累。
德国慕尼黑总教区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这封辞呈,并在有关公告中表明,公布辞呈的举动事先取得了教宗的首肯。
作者知道或许不知道,总有人借着他的微光,走出幽谷。我想这就是书籍带给人的力量。仔细品读,才知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我看来,《我与地坛》也恰恰是作者走出低谷的一个过程。
在长期的苦难中、在几十年的墨面生活中,母亲总怀期盼。母亲以其可贵的信心,护翼我们儿女成长;在对天主的默观中,母亲安度一生。父母亲在佘山山顶圣母大殿门口回想母亲的温暖,自我幼时就深切感受,并萦绕至今。
编者按:作者及其全家均为杨道公老师的挚好朋友。这篇文章是作者于2010年杨道公老师化疗期间撰写。为保护杨老师,让杨老师能够配合医生的方案安心治疗,作者与杨老师的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