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比喻以色列民是从火中抽出的一根柴的描述,通常被用来描述神的救赎和保护,也同样适合于义人化险为夷的奇迹,尤其是些心怀好生之德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这个“众”里应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他们综合了40多所美国主要大学的100多项研究成果后,得出了令人惊讶的消息:人的善良行为比喻赞美、宽恕、勇气、幽默、尊重、同情、忠诚等等,这些行为付出显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
主耶稣在婚姻的比喻中,更指出了那位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将被扔到外面去(玛22:12-13)。只有灵魂准备好了的基督徒,才能领圣体。
(《基督教导论》,静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前言)在第一章的开篇处,他首先引述著名丹麦哲学家祈克果(Kierkegaard)讲过的小丑的比喻来入题。
福音中两条道路的比喻是教会常讲的教理。这表示伦理的抉择为我们的得救很重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生命之路,另一条是死亡之路;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基督徒!
耶稣在《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中(参路18,9-14),把后者视为模范,因为他很谦逊、并且自认为是罪人。
在福音中耶稣用比喻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参阅:路十25~37)并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它在今日也挑战我们每一个人,将责任委托别人不难;惟请别人行爱德而捐款是慷慨大方的举动;但每个基督徒的召叫,就必须要他亲自投身其中。
(奥斯丁《上帝之城》)苏格拉底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自杀者是没有权力自杀的。他说,“凡有哲学精神的人,都会心甘情愿去死;但是他不会自杀,因为那样做是不正当的。
比喻说,像礼义道德,是内心的修养问题,只要我立志努力去做,自然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再比如功名富贵吧,那不是我内心所能确实掌握的,那必须靠别人给我;……那我能求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