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得撒洛尼教会起初都是些外邦人(非犹太人),后来得以领洗而成为基督徒。他们常为自己亲人的离世而哀伤,因为在他们的固有文化里,人们不相信死人的复活,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至爱。
不过,他在这两个国家工作期间的最大贡献,是对犹太人的拯救。
在那里,主要是指一些反对耶稣的犹太人。后来,主耶稣在比喻中,用仇敌来暗指那些不要他作君王的犹太上层(路19:14,27)。而现在,这些敌对者不只反对耶稣,拒绝承认他是默西亚,而且要杀害他了。
(参路7:36-38) 伯多禄在犹太人面前三次不认耶稣,但当听到第二次的鸡叫时,他立刻想起了主耶稣的话,他是个直爽人,走出去就悔恨不已地放声大哭起来。
天主不会把他的默示仅仅给了犹太人,因为这样说不过去,有悖于天主的普世性。只不过对于不同民族,天主的默示和道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互为映射罢了。我国古代学者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罗马政府的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指挥官梅萨拉(Messala)来到耶京,他为了自己在耶京对犹太人的殖民统治,强迫自己的幼时好友犹太王子宾虚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以帮助自己的统治。
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正像是圣经出谷记描述被梅瑟带出埃及的犹太人一样,虽然在埃及有奴役和压迫,但有肉吃,在通向自由的路上,尽管有天降的“玛纳”,可是很单调,也没有肉吃……正像我们现在一样只知贪图世俗和一时肉身的满足
一切均“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入土为安。众门徒又有什么不放心,又有什么必要盗尸重葬呢?
他认识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耶稣不仅是犹太人等待的默西亚,而且是天主子。虽然在困难面前他多次跌倒,他也多次否认自己和耶稣基督有关系,但他知错就改。
最怕耶稣复活的犹太人,也对耶稣的死笃定无疑,他们唯一的担心只是耶稣的门徒盗尸而已。其次,即使假设耶稣被从十架放下来后没有死,只是昏迷过去,他也不可能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