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新书《秉烛隧中》为作者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结集,借着这本书的出版,凤凰大学问联手新星出版社、东方历史评论,邀请了几位中国目前思想界比较重要的学者共同组织了沙龙形式的发布会,共同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千年互动
诺姆老师随手递给孩子们一本杂志,那是1994年3月刊登在《世界新闻报道》上的一篇文章,上面写着:另一位辛德勒———伊蕾娜·森德勒于1942-1943年期间从华沙的犹太人集中营救出
在此,我们发表刘澎教授文章的第一部分,希望能够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提供一些建议。这篇文章是刘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的,刊登在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网站上。
在阅读和抄写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知识,渐渐地开始写一些文章和诗歌,陆续发表在《陕西农民报》、《陕西日报》、《陕西政协报》、《咸阳报》等报刊上。
我静下心来读她的作品时,被她文章里透出的真挚、良善、拙朴、爱心感动了,感动得流泪了。年轻时我常被名著、名诗、名曲感动。这次,竟被她写的小小的儿童故事赚去我大半天的泪!
文章节录自2000年4月23日《谈天说道》—人物专访摘自http://www.matchman.com.hk/
编者按:悼词是向死者表达缅怀和敬意的文章,这对我们基督徒如何传达对亡者的怀念和生者的勉励,尤其重要。根据教友们的要求,特刊登《悼词》一文供大家参考。
的确,我写了一些非专业文章。关注的是世俗的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常常是杂文家、社会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而所谓理智型的皈依,就是通过书籍、文章、讲座……寻求关于宗教或属灵问题的知识……其信仰总是产生于参加宗教礼仪或组织之前。
陈德范神父在讲话中,回顾了单枢机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福传不倦的神职生涯,再次重温了枢机逝世前亲撰的文章掏空自己,返老还童,登峰圣山,鼓励所有在场神职人员及教友,化悲痛为力量,步武枢机的芳踪,为光荣天主和广传福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