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求奉献与福传的张公显老师
2014-05-07 10:39:11 作者:孔喜慎修女 来源:《信德报》2014年3月27日,12期(总第576期)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奉献,教会的发展离不开奉献,福传的事业更离不开奉献,奉献精神是社会、教会和福传事业的灵魂。然而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的浮躁时代,很多人怀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狭隘思想,但是陕西兴平圣堂服务的张公显老师却堪称为教会的奉献楷模。他常能替别人着想而忘掉自己,做事为人而不为己,搞文字福传却从不计较报酬,为教会工作从来不谈自己的利益。他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很多的人,温暖了很多颗冰冷的心,这种奉献精神的动力来自他对信仰的虔诚、执著,对天主、对人的那份深深的挚爱。
一、信仰虔诚 热爱写作
1944年,张公显老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赵镇尧张村的一个新教友家庭,父母心地善良、忠于信仰,使他受其影响也成为了一位事主虔诚、颇具奉献精神的基督徒,少年时代便把进堂祈祷、恭敬天主视为生命中的首要。
由于父亲、舅父和姨夫都是读书的爱好者,且家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张老师从学生时代就喜欢上了阅读。1961年,他从初中毕业后在生产队辛苦了20多年,在此期间,他一有空就阅读教会书刊,甚至有时是忙里偷闲勤奋学习。为了向附近教友们传递信仰和灵修知识,他曾手抄《师主篇》、《七克真训》等圣书作为礼物赠人。在阅读和抄写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知识,渐渐地开始写一些文章和诗歌,陆续发表在《陕西农民报》、《陕西日报》、《陕西政协报》、《咸阳报》等报刊上。并在1994和2000年的陕西农民诗歌大奖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被誉为“农民诗人”。
2011年张公显老师被评为福传模范
与此同时,张老师也深受表弟王全守神父的鼓励(神父非常重视福传),让他尽量发挥特长,多为教会报刊写作。为了打消他的一些顾虑,王神父曾说:“你写教会的道理,为救人灵、为传福音,不要考虑别的。”当时张老师的姨夫曹正先和舅父王积德两位老人正到处给人讲道理,四处奔波传福音,听了王神父的话,加上受到两位老人福传精神的影响,他从1982年便开始为教会的杂志报纸写稿,从此便走上了文字福传之路,直到今天,仍是以辛勤耕耘,以爱传福音,把对福音的热情和对主对人的爱融入到了他的字里行间。2011年被“信德”评为了福传传模范。因着他的突出贡献,2012年荣获“圣心杯”《我与福传》征文比赛一等奖。
二、主恩浩荡 奉献回报
张老师说:“我的生命几乎是在奇迹中度过的。”
在青少年时期,有一次上山去砍柴,不小心从上千米的高山上摔了下来,就在他不停翻滚即将踏进死亡门槛的刹那间,被一个树丛托住了下坠的身体,竟然毫发未损、有惊无险。
后来在生产队用骡子耙地,骡子忽然惊了,拖着铁耙飞奔,在前牵引骡子的他虽然受了重伤,但却没有更可怕的意外发生,使当时在场的几十位目睹者惊奇不已,现场就有人说,这是他们的天主保佑了他。他自己也深有感触,如果不是主的恩典早就命丧黄泉了,是主使他又一次化险为夷。
后来他又遇到好多危险,但仍是很巧妙地脱险而安然无恙。从这一系列的惊险中,张公显老师经验到他的生命是在天主恩典的特别呵护下存在的,是天主的大爱一次次地将他从死亡的阴府里救了出来。因此他说:“我生命的延续就是天主恩宠和大爱的延续,而天主延续我的生命就是为了让我为他工作,服务教会、善用生命,活一天就要让生命发挥一天的价值。”于是张老师决定他的后半生要在教会的服务和奉献中度过,不遗余力地回报主之大恩。
三、割舍亲情 服务教会
张老师有一个温馨的家,他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把他们抚养成人、成家立业以后,他没有留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更没有在儿孙承欢的氛围下安享晚年。1988年44岁的他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了兴平圣堂,做起了门卫工作,每天接待来访的客人,接电话,还有教堂的一些基本服务工作,闲暇时便给教会的报纸写文章,不求回报、不计报酬,以服务奉献为宗旨,以传扬福音为目标,一干就是20多年,默默奉献的精神折射出了他生命的璀璨。直到现在一直在兴平圣堂的服务和奉献中发挥着生命的光和热。
1994年,河北“信德”曾经聘请张老师到石家庄工作,但他拒绝了。1995年,西安教区的李笃安主教也邀请他到西安做文字工作,他依然没有前去。他说:“我愿意奉献一生在圣堂服务,虽然我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但我告诉他们,有什么工作尽管告诉我,我可以在兴平圣堂完成你们的任务,我不希望回报,我从来没考虑过要发世上的财,只为光荣天主,传扬福音。”
1994年,张老师在本堂宗光远神父的倡议下,在几位大学生的帮助下办起了《灵光》和《异星》两份教会小报,由于是内部刊物,没有刊号,因此在2000年被政府认定是非法出版物,并罚款几万元,张老师说:“你们可以看上面的文章,哪一篇是破坏法律的,哪一篇不是让人成为好公民而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后他们说,货很好,但就是没有营业执照,因此坚持要罚款,张老师说:“你们可以把钱折合成我坐监的时日。”“坐监会毁了你一辈子的名誉。”“我从不考虑面子的问题”张老师坚定地说。后来有关人员看到他确实是不为营利,也就不了了之。
张公显老师与老伴
四、遭遇误解 不改初衷
四十多岁正是事业有成,有所作为的辉煌时期,然而张老师却离开了家庭,选择了服务教会传扬福音的道路,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他的亲戚们说他没有把日子过好,张老师却说:“我认为人生在世,救灵大事最为重要,福传的使命更是义不容辞,我更愿默默地追求精神的财富,积蓄天上的财宝。孩子们都给他们成家立业了,有吃有喝就行。”甚至他的妻子一开始也对他的选择百般费解,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既然爱教堂,当初何必结婚,赶快回家。”张老师接到这封信两个星期后才回家。当时兴平的本堂宗光远神父问他说:“为什么没有立时回家,要等两个星期后再走?”“因为这两个星期事务繁多,我离不开。”张老师回答。几天之后,张老师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了兴平教堂,这一回妻子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她对宗光远神父说:“只要他适应这里就好。”从此以后,不仅是妻子,就连儿女们也都全力支持张老师的选择。
五、别人心目中的张老师
兴平本堂宗光远神父与张老师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对他有深刻的认识,宗神父说:“张老师能够为了天主,为了福传抛开家庭,牺牲亲情,很有奉献精神。他待人谦和,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从不谈论别人的是非,不说任何人的不对。如果有谁用言语伤害他,或对他有失尊重,他从来不生气、不在意,没有任何反应,只有默默地奉献。有时别人请出去吃饭,他总是坐到最边的地方,主人让他去上座,他总说一句话:‘在哪都一样。’”张老师曾写过一首《如果我是一块砖》的诗,字里行间都飘溢着谦逊的芳香,
如果我是一块砖/甘愿让主随意搬迁/无论放在哪一边/我皆满心喜欢/主若将我置于圣殿的顶端/我绝不忘记自己的微贱/也绝不敢骄傲自满/因为这是主的圣手/将我携上了高天/主若将我放在圣殿的地面/我绝不痛苦呻吟叫屈喊冤/也绝不失望悲观/因为这是主叫我接受锻炼/让我在众人脚下习修真谦/我愿从主手中/接受各种不同的恩典/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迁/彻底献身/绝不怕任重道远/我愿始终如一,昂首挺胸举目向天/我心中只有一个意愿:主所喜欢的我也喜欢/我要千遍万遍反复诵念:尔旨承行如于天焉。
但是如遇教会真理的问题,张老师会据理力争、维护真理,从不妥协。因此也曾在文革期间与红卫兵发生冲突而被批斗游街。
张老师遇到大的痛苦和打击时,短时间内就能化解。1989年冬天的一个半夜里,家乡来人敲开堂门告诉他,他患有癫痫病的儿子犯病时跌入水渠溺亡了,他听闻噩耗后半个小时没有说话,但在半个小时之后就恢复了正常,回家安排丧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没有半句怨天尤人的话。很多的人在遇到生死离别的打击时,抱怨天主不公、甚至因此远离了天主,但张老师不仅没有如此,而且在信仰内,在对天主的信赖中获得了一份承受痛苦、接纳现实的力量,这就是信仰带给他的宝贵礼物。
张老师生活简单、穿着朴素,宗神父说:“我和张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吃馒头喝白开水,很少有菜。”笔者在采访张老师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张老师说:“我对吃穿不在意,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张老师信仰虔诚,和天主的关系特别密切。“一般情况下,每天下午3点钟准时到圣堂祈祷,按傅天娜修女的要求,拜苦路、念慈悲串经。晚上9点以后独自去圣堂拜圣体祈祷。”宗神父透露。笔者采访他的当天晚上将近11点的时候,亲眼目睹他还在圣堂里微弱的圣体灯光下虔诚地祈祷,这份热心让笔者深受感动。
兴平圣堂的杜生有教友如此评价张老师:“张老师宽容大量、任劳任怨、为了教会,为了福传能舍弃一切。”
兴平圣堂的琴师韩芳国教友对笔者说:“张老师信仰坚固,爱主爱人,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在我上高中时流鼻血,需要吃中药,但在学校熬药不方便,张老师得知后,便在教堂里每天给我熬药。”
张老师说:“文字福传的作用真的很大,很多人通过报刊认识了真理,认识了基督,阅读很重要,很多文字福传者通过阅读而爱上了写作,例如“信德”的通讯员文萱、寇宏广、张健、黄鹂等。”他还说:“福传一定要有割舍,把我们的时间、精力奉献出去,让福音通过我们的喜乐、圣德和行动传达出去。”
让我们学习张老师的奉献和文字福传的精愿天主的神国在我们奉献的生命中不断地扩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