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难中,他以祈祷为食粮,每日默念那句“因我有罪降此灾难”,他将苦难视作与主同钉十字架的祭献过程,成为他“旧人消逝”的洗礼,如同小德兰的“神婴小路”一样,完全依偎在天主怀里,纵然被“踢到暗角”,依然怀揣等待复活的信德之火
⑵在追思已亡诸信者日(11月2日),获得教会教长准许,于11月2日前一主日、或后一主日、或于诸圣节,到圣堂或小堂为亡者祈祷,念“天主经”及“信经”。
被选中的女主角不是娇惯长大的小女王,而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女孩:玛利亚。当天使带来天主的喜讯时,她自己是第一个被惊讶到的人。
冷静一下,我就思想,一个外国女子与这样一个闭塞的内陆小域能有什么因缘呢?从美国到中国,从英格丽·褒曼转换到这个艾伟德,再聚焦山西之阳城,真是超越时空的转换啊。
圣女小德兰被这一温馨的景象深深地打动,她特别重视这一景象,并用以解释她的神修生活。(6)这里堆积了不少有强烈感情的字眼:高兴、快乐、精神焕发,还有安慰、兴致、富饶、繁荣,抚爱,等等。
最科学的方法是:看这些事在人类历史中是否真实的发生过,而不是以你主观的偏见或者知识的短浅,你认为不能发生的事就一定不会发生,这是最愚蠢的理由,也是最无力,最不可信的理由。
他既注重学术传教,争取知识阶层的皈依,如培养本地神职人员,推广教会文化教育事业等;又将传教重点放在劝化普通民众方面,如成立公教进行会等。
除了专业训练,也要努力追求宗教知识,来帮助你用负责任的态度,执行你的使命。我特别邀请你们研读教会的社会教导(socialdoctrine),用这些原则来启发、带领你们的行动。
非有多方面和完备的培养,传教工作不能够达到圆满的成效,不仅是教友本人神修生活和知识方面的恒常进步需要这种培养,连教友所应当适应的人、事和职务等各种环境也需要这种培养(传教法令28),教会的发展,也不能仅靠有限的神职人员
,培育上的不足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知识与实践上的矛盾’[刘淑珍:《有关当代中国修女培育的几点反思》,见:《鼎》总第159期(201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