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之路、对于天主教会的冲击以及救赎


2015-11-18 16:58:59 作者:张荣芳 博士 (原道交流学会)

1.导言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一个从西方学术界传过来的概念,其词根来源于拉丁文“saecularum”,意指“具有一定跨度的时间段”。“世俗化”一词最初意指西方基督宗教的教会财产被政府充公以作社会之用,今天则是表达在西方社会中自16世纪发展至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潮影响下,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社会制度、经济、法律、风俗习惯、艺术、教育等逐渐从宗教的绝对控制之下解放出来。
    “世俗化”与“世俗主义”(secularism)不同,“世俗主义”完全拒绝宗教对人世生活拥有任何权力,将人间领域视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领域,不容任何外部势力的侵入,有其自己固有的合理性与游戏规则,而“世俗化”并没有完全拒绝宗教在人类社会与个人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与角色,只是积极承认并尊重人间价值的正当性,修正了中世纪轻视现世价值的路线。
    “世俗化”浪潮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发展趋势,不但影响了普遍老百姓的生活,甚至将整个基督宗教自身席卷进去。

2.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的“世俗化”基因
  人是一个宗教性的事物,只要人类(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还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需要,宗教就有充分的生存基础。人的各种需要以生存为最基本层次,其次为精神与灵性层次,因此宗教所关注之范围包括人的此岸价值,在此意义上,宗教有其先天的“世俗化”基因。这在中国传统历代文化与宗教中表露无遗。

3.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具有强大的“世俗化”基因,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大有将“世俗化”进行到底的势头。这当然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分不开的。
  促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生哥白尼式革命的导火索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此之前,中国人生活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陶醉在“万国来朝”的梦想之中。然而鸦片战争与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屡战屡败的一系列耻辱失败中,彻底改变了中国精英的思想。从此“救国”与“强国梦”就成了历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人的救国与强国之路基本上分三步走,即科技救国、政治变革救国与文化救国。科技救国之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戊戌变法以及之后的历次革命运动直至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等都属于政治变革救国运动,而文化救国则以新文化运动以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重新引进西方文化例如文化基督徒运动为例。

4.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在此时期,中国社会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与意识形态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生了3000年所未曾有过的“变局”。中国的经济模式由农业国走向工业化国家,又闭关锁国的社会走向了信息化与全球化。中国的文化与宗教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与洗礼,并且逐渐西方化。各种带有“世俗主义”色彩的思潮诸如进化论、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无神论等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主流思想,而且丝毫看不到反转的迹象与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世俗化”基因为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准备了基础,而二十世纪的西方的现代“世俗化”甚至“世俗主义”思潮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世俗化”思想合流,并进一步强化与加快了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各种迹象显示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严重“世俗化”的社会。

5.当代中国天主教会的“世俗化”
  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世俗化”基础之上嫁接了西方“世俗化”思想,变得更加世俗化。“世俗化”是现世价值的绝对化,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为主导当代青年人的思潮就不奇怪了。中国天主教会属于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到中国社会“世俗化”风潮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章将集中讨论“世俗化”对于大陆天主教度奉献生活人士的冲击,包括神职人员、修士及修女。这三类人是中国大陆天主教的核心与代表,其生活方式是天主教信仰的最直接表达,因此对于“世俗化”对于此类人士的冲击具有一叶知秋的意义。

奉献生活的意义
  度奉献生活者指神职人员(教宗、主教、神父)、修士及修女,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此群体自耶稣时代就已经存在于教会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基督宗教各个宗派中(天主教会、东正教会、新教、东方教会)以不同形式存在,其中在天主教会内以最完整的方式存在,同时拥有独身的神职人员、修士及修女,而新教内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独身的神职人员以及修士和修女。度独身的奉献生活者基本上在三种形式下度奉献生活,此三种形式均为奉献生活的极致与高峰,因此是以最彻底的方式来生活基督信仰,且至死不渝:神贫、贞洁与服从。
“世俗化”对于中国大陆天主教独身奉献生活者的冲击
  下面就以上述两个指标来说明中国大陆天主教内的“世俗化”走向。
  独身奉献生活者急剧减少:随着“世俗时代”的来临,西方的天主教会早已经进入了“信仰的寒冬”(卡尔·拉内语),这表现在独身的奉献生活者在近几十年来急剧下降及教友进堂率大幅降低的现象上。
  独身奉献生活者生活的“世俗化”表现:
“世俗化”的表现形式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今天的世界与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加“世俗化”,将现世价值绝对化甚至已经成了今日社会的主流文化。[李文华:<试论当代世俗化对圣召危机的影响>,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87-193页,第189页。]“世俗化”甚至已经侵入了宗教的最核心领域 – 独身的奉献生活者 – 那里。“世俗化”对于宗教的冲击以及破坏力实际上超过任何外在暴力,因为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破坏。[李文华:<试论当代世俗化对圣召危机的影响>,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87-193页,第189页。]今天中国大陆天主教独身奉献生活者受“世俗化”影响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世俗化”是独身奉献生活者急剧减少以及生活“世俗化”的原因:
  2010年中国大陆天主教“信德文化研究所”所召开的“当代圣召培育论坛”上,专家们各抒己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认为“诱惑难免”、“不良的师范”[郑瑞薇:<奉献生活使修道者更迈向成熟 – 修道生活与人格成熟的关系>,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75-89页,第80-82页;李景熙:<修院、教区与堂区在圣召培育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合作>,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69-177页,第171页。],“培育上的不足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知识与实践上的矛盾’”[刘淑珍:《有关当代中国修女培育的几点反思》,见:《鼎》总第159期(2010),10-19页,第13-14页;杨晓亭:<陕西修院圣召培育的回顾与展望>,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45-168页,第163-164页。]、“缺少嘉言懿行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教导与表率”、“对已有的圣召关怀不够,不但影响现有圣召走向完善,而且使有意修道者望而却步”、[翟林芳:<划向深处去 – 浅析当代圣召之现状和培育的意义>,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311-320页,第312-313页;李景熙:<修院、教区与堂区在圣召培育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合作>,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69-177页,第171-172页。] “对圣召工作推动不力,认为圣召已经足够”、[杨晓亭:<陕西修院圣召培育的回顾与展望>,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45-168页,第159-164页。] “独生子女家庭变多,修道者及家长都有后顾之忧”等客观因素。[翟林芳:<划向深处去 – 浅析当代圣召之现状和培育的意义>,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311-320页,第312-313页;李景熙:<修院、教区与堂区在圣召培育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合作>,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69-177页,第171页。
]
  不过与会者也都认识到,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世俗化”甚或“世俗主义”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愿意度独身奉献生活者的意愿,而且也是已经度独身奉献生活者“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不但阻滞教会年轻人愿意度独身奉献生活的意向,而且也“腐化”现今已经度独身奉献生活者的意志,“诱惑他们游离于世俗和教会的边缘,”[李文华:<试论当代世俗化对圣召危机的影响>,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187-193页,第190页。]甚至扼杀圣召,使这些人重新“还俗”,很多“被送在国内外各大院校培育进修的圣召不就是一去不复返了吗?”[翟林芳:<划向深处去 – 浅析当代圣召之现状和培育的意义>,见:《信德学刊 :当代圣召培育论坛 – 陶成与教育》(2011年),311-320页,第312-313页。]最近10年内,有相当高的比例的神父离开神职界。

6.教会对抗“世俗化”的可行性之道
  如何推广“圣召”?在培育圣召时用何种灵修来训练修道人使其具有对抗“世俗化”腐蚀的能力呢?答案已经很明显,即在灵修训练中,多使用“虚无”经验,让修道人在自己身上或者他人身上,不断体验“虚无”,从而将现世价值相对化,进而降低现世价值的诱惑指数。中国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遍地是“自我实现”的机会,然而根据马斯洛的理论,生物性需要的满足,正是灵性需求的开始。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充足,政治稳定的时候,并不会耽于享乐,而狂欢之后的孤独,正是一种“虚无”经验,是人们开始省思人生意义的时候。因此,“虚无”经验俯拾皆是,端赖我们如何去发现与运用,帮助人们意识到,名利、权势、地位俗世价值,并不足满足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并引导人们从“世俗”中走出来,走向天主。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之路、对于天主教会的冲击以及救赎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