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份强调外在的、仪式上的洁净,会导致两个极端:过份的自卑、不配,或过份的伪善、自以为是。早期基督徒明白,基督救赎所带来的永恒福乐,就是本主日福音中所提到的“好酒”。
教宗强调“体育运动藉着其普世语言,能在各文化及宗教的人群和民族之间搭建友谊与团结的桥梁。”
教宗强调,堕落已经进入正常生活的型态,如此完全丧失了意识和价值。“生活中的物品被消费和享受,而不担心生活的精神品质,不照料共同家园的自然环境。
若望因此强调,耶稣在十字架上“没有被打断骨头”,因为“不可将逾越节羔羊的骨头折断”。(参:出十二46)枢机建议在场者默想服务的意义,明了服务本身并不是一个美德。
(37)教宗进一步强调教育人理解象征性符号很重要,这对现代人越来越困难。一种有益的方法是要认真对待“庆典的艺术”,“不能将它简化为仅仅为遵守规则,更不应该将它视为没有规则的奇异想象及创意。
所以,面对当前无限的可能性,应多作尝试,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为建设社会和服务他人而努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上所强调的,各界人士应该提供更大空间,让青年发挥所长。
教宗强调,耶稣空虚自己的奥迹在圣诞马槽的中心体现出来,在那里躺著的是耶稣圣婴。这是天主愿意在圣诞节给予我们的“记号”(参阅:路二12):“向我们显示了天主的‘风格’,即亲近、怜悯和温柔”。
他还进一步强调,试图以爱、宽恕及忍耐去劝导那些心怀不满及权利被剥夺的人,而不去为正义努力,那么他们给自己戴上了伪善的帽子。
因为,每一篇都与圣神有关,第一篇读经强调共融。在五旬节那天,据宗徒大事录记载,宗徒因圣神的能力,能够说方言,而每一位在场的人都能够听到宗徒说自己的方言,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过去谈宗教信仰,似乎太强调抽象观念中的哲理:天主万有真原、永远的存在实体、灵魂不灭、宗教信仰之形上论等等。谈宗教我们当然也要谈哲理,但只谈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