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妻子去医院看望他时,他对拥有信仰充满了喜乐,他说:小时候随母亲从东北到河北,这些年一直漂泊,没有一个安稳的家,现在终于找到了教会,找到了家。
就像以色列人在流浪旷野和充军巴比伦的途中,在整个民族都漂泊得像一片浮萍的时候,向天主发出了来自心底的渴求和呐喊,留下了最动人的圣歌和圣咏。
正是为着基督的启示,慈母圣教会以四十天的时间培育天主子民悔改的意识,这四十天与犹太人漂泊旷野四十年接受净化有关,更与主受魔鬼试探四十天战胜诱惑有联系。
如今的我,像一根即将燃尽的蜡烛,我曾试着在世俗中寻求一点曾经渴望的东西,让自己重新燃烧起来,发出耀眼但柔和的光芒,可是我错了,我变的像大海中漂泊着的小船一样摇摆不定,这种“手扶犁而往后看”的生活状态,让我的火光更加微弱了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端庄美丽的,但在苟活的年代,与无数世世代代终年以船为家漂泊水上生活的江南渔民一样,母亲没有留下过年轻时的照片,也不知道她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天。
当时麦乐瑞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长文森特神父带着70多名在异域漂泊,受尽苦难的爱尔兰籍修士们的热望返回祖国,满世寻觅合适的修道院址。
于是,村里的一些人渐渐外出,大家都漂泊在外为各自的生活忙碌着,我们一家也不例外。渔民的生活是艰辛的,一家五口挤在一条船上。所以,只能带些必须的东西,其它的都留在家里。
1958年,在外漂泊了近40年的两湖总修院,不得不投奔老家———花园山。1960年,“牧人”自身难保,“羊群”先后离散,总修院与湖北省联合中修院一同关闭。
父亲,终于结束了漂泊不定的单身生活,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历尽艰辛终不悔宗教信仰自由了,父亲心中燃起了福传之火。他经常向亲朋好友讲解圣经故事,介绍天主教教义和天主教的一些常识,让周围的人了解天主教。
他们终日为衣食温饱息影蓬庐,伏枥穷乡;或奔走江湖,漂泊四方……这些微如芥子的寒士贱民,饱受人世间的轻慢凌辱、压榨逼迫和冷嘲热讽,过着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的日子!但正是他们“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