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所有跟天主教、基督教有联系的大专院校,成立了一个共同的组织,与其他的宗教大学作一些对话交流。
来后了解到,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参加麦克林教授组织的每年两期的系列研讨会。那年春天会议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听了其他学者的发言和讨论,总会有些想法。
另外,学院也组织修生朝圣和参加教会的大型活动,以便培养修生对教会和福传事业的热爱,加深信仰,锻炼刻苦、忍耐、牺牲、服务和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刘炎新神父的爱心组织和积极举办,澳门教友们有机会参与了圣经普及课程、教友神学普及课程以及两年制教理讲授课程等。长期培训一般每周需要四个小时,连续两年时间,学员每期40名左右。
结语这篇文章就这么突兀地,仓促而随意地结束了,就像它的开始一样,没有精心的语言打磨,也没有刻意的结构整理,有的仅是情感的自然流溢。这或许不能算是一篇“正经”的文章,也不是一篇很内在的生命或信仰反省。
弥撒圣祭是我们和天主的关系及我们生活结构的中枢。内心虔敬的参与弥撒圣祭并在此圣祭中和耶稣基督相遇则必须成为我们每天的中心。
这个传统的结构是由宣报、纪念、祭献的餐宴所实现的共融(参:格前十16-17)、对末世的期待等元素所组成的,如此,这传统一方面具备、一方面也延伸了旧约及犹太的逾越节礼仪。
你从未睡过一个懒觉,披星戴月、风来雨去传扬福音,为了教会复兴、罪人悔改,绞尽脑汁、禁食彻夜祈祷,不管什么办法只要不违背圣经教义都采用,大喊也行默观也罢,就这样有人赞同,也有人排斥,有人悔改了,还有人拒绝你的做法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站在讲道台上
读经二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1:15-20这段经文是圣保禄宗徒所写的一段基督论赞歌(hymnusChristi),是初期教会关于耶稣基督地位与救恩的核心教义表述之一,具有极高的神学价值,贯穿整个哥罗森书的主题
教义联系与洗礼圣事密切相关——借洗礼,旧人被埋葬,新人在基督内复活(参《天主教教理》#1265-1266)。【第16节】“所有照这规律而行的人,愿平安与怜悯降在他们身上,就是降在所有的天主子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