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角度看去,耶稣是元始,因为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若1:3);他是终末,因为按照天父在爱子内所定的计划——当时期一满,就使天上和地下的万有
在给他们的讲道和分享中,我从结合信仰和心理,给他们阐述了信仰的真谛;引导他们从心理的角度去体会天主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他们很有感触。
在司铎年里,对于我们的司铎职务,我们需要以亚尔斯本堂神父维亚纳为榜样,从各个角度,来重新认识、反省。在维亚纳神父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忠于他的听告解职务,他也善尽了他这一职责。
这个富翁望窗外的人群说:“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主教又带富翁到一面镜子前面,问他说:“你现在看见了什么?”富翁回答说:“我只看见了我自己的影子。”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看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洗成那个样子?”
每当看到“信德”上脍炙人口的文章,我也拿给丈夫和儿子看,而且,上面的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资料都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刚开始我是抄写下来或者打印保存下来,后来我上了天主教的网站,许多好文章都可以下载下来,保存在电脑上或者打印下来
(若8:1-11)为什么我们只看他人的过错,他人的不足,却不看他人的长处呢?要知道,我们信的不是人,而是天主;效法的不是教友的坏表样,而是耶稣的圣言、行为。
然后,耶稣给他们看了祂身体上的伤口,并说:“看看我的手和脚,就是我,摸摸我。为了说服他们,祂还向他们要了食物,在他们惊讶的眼神面前吃这些食物”。
我想就福传者与慕道者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想法。首先,正像牧羊棍儿所说,互联网沟通这种信息交流的形式是自我存有的方式,缺乏真实的对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想法都有其来由。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不要固执己见。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提出的意见基础,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