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宗教学的历史,曾经观察到,它早期是依服于神学系,是作为神学的分支,但是,后来跟神学各有各的特点,更多的在人文学中间形成了独立的发展,批评者不看后面的发展,只看早期,所以把宗教学作为神学的方式否定掉
[47]礼仪之争后天主教更是后退百里,开始走向一个不与中国文化相融之路;鸦片战争后耶教更是依西洋诸国之武力再度入华,国人仇教在自然之中。呜呼!
当他本人接的时候,简短地提醒他圣人们的言行,例如:圣依纳爵说:病人在床上犹为战士在战场,要英勇作战;圣人们说:天主爱谁,让谁多受苦,协助救赎工作;圣女日多大晚年受很多病苦;1950年时,辅大一位修女教授告知她至少读过
只有与内在和外在的法郎分别,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参加主准备的生命宴席(参考依25,6)。2)洗手(ורחץ/Urchatz):大司祭进入圣殿前要洗手,普通的人在礼仪朝拜前也要这样做。注意:没有祈祷文。
[8]左图:蒙古帝国御玺上用的即为蒙古书法,这是在贵由寄给教宗依诺增爵四世的信上的印章。上面刻圣洁博克多汗保持宗教与权威。右图:西藏的喇嘛和布达拉宫的居住者,通常擅于藏文书法。
一些特定的概念和术语可以描述出这一历史思潮,如劳工运动、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切﹒格尔瓦拉、文化大革命、红色高棉等等。
路德、慈温理、加尔文等新教教会传统的创建者和罗马公教会的修道主义传统,特别是罗耀纳﹒依那爵(SaintIgnatiusLoyola,1491-1556)及其创立的耶稣会精神等,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教会已有明文规定,管理礼仪(即制定、审查、批准礼仪)权只属宗座及依法律规定属于主教。其它任何人士,即便是司铎,也不得擅自增、减或改变礼仪的任何部分(礼仪22)。
但也正是在这种反劲中,他们为世人提供了一种不同凡响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不但为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4:4)这一千古真理作证,而且也提醒人们,天主的光荣在于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早期教父依肋乃语
十多年前,有来访讲课的境外神父把基基团的种子播撒在了当地教会的沃土上,基基团得以在永年教会内孕育、发芽、生长。改革开放后,永年人纷纷做起了生产和销售紧固件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