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从四个方面分享一些对文字福传的想法。一、文字福传要有使徒精神什么是使徒精神?我认为是对福传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余秋雨在文章中分享到他的一位朋友进了监狱,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利用在狱中的时间不仅很好地掌握了一门外语,而且还翻译了一部长达60万字的译稿。
讲座上,柯毅霖神父分享他所属的宗座外方传教会在香港的福传方式,提出首个方式是建立基督徒团体和堂区,而服务堂区则是该会神父的本务。
教宗继续说,那些跟随耶稣的群众,他们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在身体上饥饿,而更是“对天主、对兄弟情谊、相遇以及分享有所渴望。”
在众多信友无法参礼的时期,教宗方济各以视频讯息传达关爱,并分享对逾越奥迹的信德与望德。(梵蒂冈新闻网)仿效以色列子民拥簇著耶稣基督进城的一幕,今年将难以重现。
具体可行的作为是「与饥饿的人分享食粮,为正义而奋斗,扶持穷人,恢复他们的尊严」。教会该当走出去接近穷人,分享喜讯、陪伴并告诉他们,希望能从伤痛中萌生。这样的教会是多么美好又具有先知性。
靠着恩宠承认耶稣是“基督,生活的天主之子”(16节):“你是基督,你是生活的天主之子”,伯多禄说;他不是一个过去的人物,而是基督,即默西亚,被等待的;他不是一个死去的英雄,而是生活的天主之子,降生成人来分享我们旅程中的喜乐和辛劳
教宗保禄六世在《分享天主性体》宗座宪令告诉我们:“借着基督的恩宠,人类分享天主性体,这与本性生命的肇始、发展和滋养有类似之处。信徒透过圣洗而重生;借着坚振而坚强,并在感恩(圣体)圣事中领受永生之粮。
在对质过程中,主教与神父分享一些数据,包括神父的行为及这些问题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神父更能注意自己的问题,从而改变。对质近乎积极性响应,有助司铎自我警觉,同时也邀请他反省。
信德网讯6月30-7月5日“2008年司铎培训班”的24位神父继续学习神修、人际关系、信仰与社会、教会神学与传教、堂区传道员训练等课程,并积极参与分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