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初期教会,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辅祭职务,特别是早期在教友家庭举行的聚会中,协助神父举行圣祭的通常就是普通教友。
在瓦盖夫尼基天主慈悲朝圣地,百万青年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慈悲耶稣画像,虔诚地在圣傅天娜修女的圣髑前祈祷;在每场祈祷聚会中,大家以不同的民族语言同心诵念慈悲串经,为世界、为全人类祈求天主的怜悯;在慈悲时刻,
如他们跟主教有定期聚会,杨主教「即使晋牧后事务繁忙,聚会前还是会帮教友们准备好要用的书籍,还把要翻的页数夹起方便大家翻阅」。这位教友还说,杨主教很着重礼仪和对天主的敬礼,对圣体圣血尤为虔敬。
这勾起我在哥伦比亚访问的回忆,在比亚维森西奥的聚会中,许多人、许多妇女,尤其是母亲和新婚妻子,讲述了她们的儿女和丈夫遇害身亡的经历。她们说:『我宽恕,我给予宽恕。』
1986年10月5日,先教宗向聚会于泰泽的年轻人说:“一个人路过泰泽,就如同走近了水源。旅客在此歇脚、解渴,便继续上路。你们知道,这个团体的弟兄并不想留住你们。
又可在慕道团或主日学聚会中,甚至可到马槽前,讲解基督徒家庭的美德,并向圣家学习,又为父母、家人,及所有家庭祈祷和感恩,祝愿四海一家,人人有家。
事实上,圣保禄(参哥前16:22)和宗徒时代的文献《十二宗徒训诲录》(Didaché)证明,在首批基督徒的礼仪聚会中,有用阿剌美语呼求“MarÃnatha!”的回荡,这确切意义是“主,请来!”
随后居民越聚越多,周围村庄信教的教友也逐渐增多,教务蒸蒸日上,贺司铎开设了男女学堂,使孩子们自幼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一连几年的工夫,蒙天主的降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的日子有了起色,贺司铎传播福音
可是在大寨堂区的一次门徒聚会上,郑瑞平神父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玉山啊,你为国家辛苦了前半生,这后半生是不是也该为教会作点贡献了呢?你要把堂区福传的担子挑起来啊!
有一次,方济各聚集了约五千个圣方济会的修士,在一片空旷的平原上举行露营大会,圣多明我(St,Dominic)以及好几位著名人物都前来参观。会议到了某一程序时,方济各站起来,发表一篇动人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