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虽然今日才开始庆祝圣体年,但我很乐意告诉各位,早在「第三个千年的来临」牧函,我已指出:「第二千年将是特别注重圣体的一年:二千年前降孕玛利亚胎中的救主,今日仍藉着圣体圣事,为世人自献,作为神性生命的泉源
因为「宗教」所注重的乃「帮助人寻找生命的终极目标,充实人的精神生命,培养人的生活品格,提高人性的伦理道德情操,劝人为善和教人避恶,也即是助人『求真、求善、求美、求圣』。」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更注重和谐吗?的确,和谐、合一是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对于这些我都寻求过,思考过。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都极注重培养人及人伦道德,也就是教导人如何做人,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为慈,子女为孝,即“父慈子孝”则是家庭伦理的道德规范。
堂区牧灵方面,注重培育教友们的福传意识,尤其是把男教友组织起来,培育他们的信仰,成立布道团体,在下面的堂口开展布道会等等。在金神父的带动和神父修女们的配合下,堂区的牧灵事业正迈着成熟稳健的步伐前进。
爱主、听命、每天默想、念玫瑰经,注重神业,避恶行善,这些为修道生来说至关重要。他说:“修道路上,养成避恶行善的习惯就会畅行无阻。”
马相伯对管理震旦学院的三个基本标准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
伯父李邦炳是一位非常热心的神父,教会开放后任当地的本堂神父,他特别注重圣召的选拔和培育,吕神父认为伯父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圣召,当时我很喜欢听伯父给我讲圣经故事,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对圣经有了认识,产生了兴趣。
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注重的是外表而不再反省什么是信仰了?他总结道,没有信仰的信仰会将人带向死亡、带向恶!在本地化思考与探索甚至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在当前这种困境与混乱中把基督信仰本质厘定出来?
注:三个阶段的发展着重以下几方面1发展注重上层结构,缺少群众基础2忽视本地化给教会和当地造成的间接后果3再不平等的条约和强权背后,国人对教会的误解。教会成员再某种情况下领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