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景象意味着旧约圣经完全肯定巴斯卦奥迹,也就是说,基督必须先受苦、死亡,然后才进入他的光荣中。教宗因此结束说:“守斋、怜悯和祈祷形成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结构。
但教会设法勉励和支持当地基督信徒继续留在那里,因为那是他们原本的家园,是他们的根,是耶稣诞生、生活、传教、受难、死亡和复活的圣地。
六年前,我和老伴正处于生命的寒冬,病入膏肓,面对可怕的死亡。我罪孽深重,害怕公义的天主,终日胆颤心惊,但想到圣母的慈爱,便求救于圣母台前,呈献玫瑰经九日敬礼,祈盼灵魂平安。
(智4:7-15)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改变,现世只是一个暂时的家,我们的永生就是和天主在一起。
这是耶稣在去会堂长雅依洛家的路上发生的事,去他家的目的也是为治疗他濒临死亡的女儿。但这时却有人来告诉雅依洛:“你的女儿已经死了,还烦劳师傅做什么?”耶稣听见了,就对他说:“不要怕,只管信。”
因为我就是在这一天蒙主召唤,与主相遇了,又因为我经历了“死亡的绳索缠绕着我,阴府的罗网笼罩着我,忧苦与烦恼困扰着我。”是天主给予了我信仰中的生命,让我与耶稣的相遇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具体地说来,我们藉着基督与天主所建立的关系如何能够超越死亡而继续呢,或者说,天主的爱如何能够使人永恒?
教宗本笃停在一个牌匾,纪念巴勒斯坦恐怖分子1982年10月9日的轰炸,几十人在犹太会堂祈祷后出来受伤,其中两岁的犹太儿童斯德望·泰哲(StefanoTache)死亡。
例如村民会因家庭中有人死亡而感到困扰,尤其意外发生在结婚等庆典时,他们会视入门的新娘是个不祥之兆。兰吉特告诉天亚社,许多人相信在准备祭献时发生意外,是天主对那些奉献者的愤怒。
梅瑟自幼被搭救逃脱死亡的历史让我们想到我们的得救。博瓦蒂神父说,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得救视为“我们是幸运的一群”,而应将这经验解读为爱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