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想起在美国求学的时光,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位老者的形象,他的笑容总是那么和煦,眼中流露出的慈爱与关怀令人动容。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的美国学习生活充满了温馨与感动。
文学家中苏俄有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中国则出了郭沫若,大部分真正抱有人文关怀和正义感的作家都坚持不下去自杀了。
要让所有贫穷和贫乏的人都知道这个喜讯,把这个喜讯传到自己的家中,传到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修女,我们所有的人都要不断地祈祷。我们用祈祷和上帝交流,以此达到相互理解和共识。
在那段最苦恼、最忧伤、最消沉、最自卑、迷茫而窒息的时光里,父母、姐妹,诸多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抚慰,特别是作为基督徒的母亲常跪在天主台前虔诚祈祷,苦求天主赐给他生活的勇气。
他们两位老人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而我们神职弟兄中却没人去关怀这两位长者。神父提出这件事,是期待有神父能因着兄弟之情,前去安慰、支持包神父的老父、老母。
然后,我想到的是那些以投入及合作精神工作的人;那些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建设一个更正义的世界、更团结关怀的经济、更公平的社会政策,以及更人性化社会的人:所有那些为谋求全民福祉而努力、心怀善意的一众男女。
圣经箴言上这样说:有人慷慨好施,反更富有;有人过于吝啬,反更贫穷。慈善为怀的人,必得富裕;施惠于人的人,必蒙施惠。信赖自己财富的人,必至衰落;义人却茂盛有如绿叶。(箴11:24-28)
这个时期,传教士们的忘我、牺牲精神使天主教会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贫穷农民有了天主堂哀矜的土地耕种,灾年有了天主堂施舍的粥饭充饥,还可获得种子、耕牛、农具等帮助。他们大都感恩戴德,纷纷加入教会。
董仲合从小家里就很贫穷,后来他就开始从做些小买卖开始,因着诚信,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后来生意一点一点就做大了。
他提到数百万德国基督信徒为世界上贫穷人民作的贡献,为此他感谢教会和本笃十六世。他说,在德国,教会和国家政教分离,但教会不是一个另类社会,她生活在人群中,回答他们的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