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穿越百年的乡村教堂


2014-11-05 09:47:16 作者:内蒙古包头晚报记者 林鹭、徐婷 信德报通讯员 王崇喜 来源:《信德报》2014年10月23日,38期(总第602期)

    晚秋的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天高气爽,果蔬飘香,从土右旗萨拉齐镇出发,沿着乡间公路一直向南,行驶20余公里就进入了海子乡的二十四顷地村。
    与一般乡村里遍布的红色砖瓦房不同,二十四顷地村内,四处都是整齐划一的灰墙平房,每间房正面房顶处三角尖的设计更是特别。走进村中心广场,彩色的格桑花丛中,是一座矗立了100 多年的天主教堂,尖顶、细窗格、高塔楼。这座教堂钟楼约高40多米,在全村平房群中,如鹤立鸡群,分外引人注目;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光辉,显得既宁静祥和又神秘神圣。


二十四顷地天主堂

    据《土默特右旗志》记载:光绪六年,即1880年,在此地传教的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一位天主教神父向农民高九威购买了永租河滩地24顷,从黄河对岸的准格尔旗尔驾马梁迁来部分贫困教友在此定居,垦地种植,建筑教堂,遂起村名为二十四顷地(当时丈量土地的方法是“跑马圈地”,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以马跑多远为准,故说买二十四顷,实则远远超出)。很多从山西、河北、陕西等地“走西口”的贫困农民闻讯而来,教会又在附近向蒙古王公租赁、购买草地很多分给民众耕种,形成二十四顷地教堂周围银匠窑子、任三窑子、大喇嘛窑子等十几个教友村。这个时期,传教士们的忘我、牺牲精神使天主教会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贫穷农民有了天主堂哀矜的土地耕种,灾年有了天主堂施舍的粥饭充饥,还可获得种子、耕牛、农具等帮助。他们大都感恩戴德,纷纷加入教会。传教士们看到教友数目的急剧增加,为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故于1890年筹款兴建了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教堂——二十四顷地天主堂,二十四顷地遂成为当时的天主教活动中心。同时,教会造福民众,开办育婴堂、安老院、诊疗所、小学校等慈善、教育机构。特别是所开办的男女学校在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设数理化科目,引进科学先进的物理、化学仪器教学。1900年上半年,经罗马教廷批准,西南蒙古教区主教府由后套三盛公迁入该村内。(当时的西南蒙古教区管辖绥远、后套、宁夏以及陕西三边一带)。遗憾的是,1900年7月,爆发震惊中外的义和团事件,一夜之间二十四顷地村被夷为平地,除少数人员提前撤走外,被杀主教、神父、贞女和教友共800多人。更为痛心的是西南蒙古教区韩默理主教(荷兰人)被残酷折磨、火烧致死,金碧辉煌的二十四顷地大教堂也毁于一旦。


教友们在二十四顷地天主堂参与弥撒

    庚子事件过后,部分撤走的传教士和村民归来后,二十四顷地村已是野草丛生、野狗成群,房屋尽毁。面对如此惨景,大家同心同德,携手进行灾后重建。1902年开始新建教堂,1905年竣工,使用至今已有110年!这座教堂虽不比原教堂富丽堂皇、气势宏伟,但仍是迄今内蒙古地区最大教堂之一,可容纳千人参与弥撒。
    与西部地区许多天主教堂相似,二十四顷地教堂是比利时钟楼尖顶的教堂样式,整体呈现十字形。随着时光流逝,如今的教堂外观已显陈旧,但历史的沧桑感恰镶嵌于一砖一瓦一木间,其历经百年未改质朴的颜色,肃穆而庄严。建筑是历史的年鉴,110年后,这座百年建筑仍在诉说着它的故事。教堂正面的钟楼足有三层楼高,村里一些老人的记忆里还有当年听到的圆润洪亮的钟声在回响,据说那三口大钟是历经风雨从欧洲运来,瞻礼、主日钟响,周围十里八村尽闻其声。可惜经文革浩劫,如今已不见踪影。钟楼顶更是很少有人踏足。站在通向钟楼顶楼梯的窗边向教堂里张望,教堂顶木质圆穹的建筑结构清晰可见,教堂内安静、整洁、神圣;圣殿中间两排红色高柱托着堂顶,地上排列着跪凳,一本本《新约圣经》或圣教经本平放在凳子上。“虽然经过整修,但堂顶的木头,外墙的砖,甚至木头门,还都是当年的材料,可见结构坚固。”平日里帮神父看管教堂的老人吕秀清说。从教堂出来,我们看到庭院中央,有十几米高的蒙古族妇女着装的圣母玛利亚态像,供信友和参观人员瞻仰。


神长教友在蒙古圣母像前合影

    谈话间,65岁的陈毛女匆匆赶来,作为教会的会长,她介绍说:“陈建华神父上任以后,组织搜集大量教会历史文物,筹建了内蒙古天主教第一个教史展览室,为的是让人们回顾历史、激励后人。”她一直保管着历史展览室的钥匙。“这是放置经文的经架,”陈毛女一边介绍着展品,一边动手擦拭经架上的灰尘。“这都是当年教堂里一直延用的物件,圣像,还有墙边的风琴,它们的岁数都和这座教堂差不多,太老了,不能再用了,就被放起来了。”环顾展览室四周,古画、十字架、神父的服饰,甚至当年使用过的电话机都被悉数收藏了起来,屋子中央摆放着百年前教堂和二十四顷地村原貌的沙盘,上面标注的教会的菜地、麦场、修道院、婴儿所等土地、房舍一目了然;还有历任本堂神父的照片、当年兴办的各种慈善事业的照片也都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座闻名遐迩的大教堂距黄河仅四五公里,它不仅是土默川平原上的标志性建筑和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当地村民健身锻炼、文娱休闲的活动场所。前几年教会将大教堂东侧房屋拆除,让出土地3亩多,绿化美化,摆放各种健身器材,建成一个向全村人开放的街心公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教会的爱心善举受到村民的称赞,也为当地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和美共处、和顺和谐提供了范例。村民王宇鹏说:“我们在这个村子住了四代,村民淳朴、教友虔诚、经济发展、生活满足。最重要的是,我们仰望着雄伟的教堂,心里感到很安宁。”
    每天,教堂里都有弥撒等宗教活动,教友心情舒畅地参与神父主持的礼仪;每年,这里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朝圣者,慕名而来的人对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感兴趣。陈神父已经上报教区,计划把二十四顷地作为内蒙古地区的朝圣地,所属的包头市人民政府已经把二十四顷地大教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标题:穿越百年的乡村教堂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