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0日《信德》中刊出的张丽丽的“搞好堂区建设应与时俱进”一文中已分析阐述得很到位。所以我只想从一个普通老教友角度,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谈几点补充建议,仅供参考。
宗教已走向全球化,基督教已获得了普世性。这是教宗留给世界的新肤色,当考虑宗教问题时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新的眼光。
龙潭田疗养院里一张张被病魔折磨后的脸,似乎已失去了知觉,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嘴角依旧挂着笑容——虽然全身皮肤已溃烂不堪,肢体残缺不全,但他们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
首先,它是面临的一种选择——一个“十字路口”的隐喻:已决心遵从父的意志,以自己的死来为世人赎罪的耶稣,在预见变为现实的瞬间,在被钉十字架、当痛苦与死亡接踵而来的时刻,“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
这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周围的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10.4亩,教堂在整个院落的西边,堂院开有西门和北门,从北门进入则是阁殿,分别交错在教堂正殿的右侧和后侧,因年久失修,阁殿工艺色彩已陈旧褪色
现在,我家已渡过难关,丈夫在一家公司当电工,对教会越来越亲近,每到主日包揽家务,让我去教堂;我经营太阳能热水器,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我的女儿上了初中,学习成绩优秀。我深信这些都是天主赏给我的。
人若产生这种思想,便已“进入罗网”(约18:8),“由光明被驱入黑暗”(约18:18),前途自然也不会乐观。
看到她矮小的身材,弯着腰走路的样子,我心里想,姑妈已到了风烛残年。
诸如陕西渭南72岁高龄的常惠巧老人,从1997年开始福传,前后13年时间,已和她的六个老姐妹利用“爱心行动”和“羊生羊”“滚雪球”的“战略部署”,在原本没有教友的渭南市区发展了400多位新教友,盖了两座圣堂
我们要牢记:“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出基督精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