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走过的南杜壁教会
2008-11-10 10:16:53 作者:张志强 来源:信德报(总第354期)
南杜壁村在山西省霍州市东南部,东临霍山,西迎汾河。村中有一座天主教堂,肃穆巍峨,气势宏伟!两座钟楼直插云宵,四周数十里,举目可望四层六角式的建筑、顶层安装一面铜钟,钟声悦耳,方圆一带远近可闻,随着钟声望去,仿佛与云天接壤。
这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周围的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10.4亩,教堂在整个院落的西边,堂院开有西门和北门,从北门进入则是阁殿,分别交错在教堂正殿的右侧和后侧,因年久失修,阁殿工艺色彩已陈旧褪色。穿过讲经殿的天桥,是解放前收养孤儿、弃婴的居所,名曰“保赤会”,有窑洞22孔,整个院落无论是结构、规模,还是艺术价值在晋南大地都堪称奇观。
南杜壁天主堂始建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另一说是1884年),当时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外国籍神父募集资金建造,耗资白银2万两,1905年峻工,奉圣保禄宗徒为主保,属潞安教区管辖。据村里老人回忆及史料记载,当时一位神父到这里传教,看到村里人吃水都要到十几里以外的河沟去挑,于是他想方设法为村里修建了水池,并从霍山修渠引水,为村里解决了一大难题。神父的行动感动了这里的人们,从此天主教的信仰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19世纪初,这里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当地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外国神父年老病逝,很多人家的子女上不起学,有的甚至被饿死,情况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区(当时属于潞安教区)派来了贺荣锡神父,他到任后目睹这里衰败的景象,一方面收养孤残、贫困家庭的孩童,利用保赤会开办了孤儿院;另一方面开设学校,使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在贺神父之后,又有胡神父、李保禄神父、鹿神父、候神父和于神父等继任。他们借天道说人事,郜民穷经,以昭示天主为人之宗本,以保身救灵为要事,以忠孝慈善为工夫,以迁善改过为入门,以忏悔涤除为进修,以民不饥寒为上瑞。于是天主教在本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南至赵城,北至灵石,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教友增加到500多人。1932年南杜壁归于新划分的洪洞教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侵入中原,1941年3月26日,八路军的一个团在行军过程中,路过杜壁村,由于需要,部队必须驻扎下来,当时那位团长到教堂与神父商议,鹿神父为保护八路军,力排众议,挽留了部队,日本人得知消息后,用大炮轰炸教堂。至今,教堂墙壁上还尚有炮弹残痕。
新中国成立后,李保禄神父任堂区主任,想方设法复苏教会,他不畏艰难,白手起家,并选出张光泽等教友协助其牧灵工作。神父、会长身先士卒,教友们万众一心,很快,教会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在此期间,政府兴办学校,但由于资金贫乏,不能解决校舍问题,派遣校长陈德亮与神父商议,借用教堂作为校舍,于1953年成立了第四高级中学,解决了村里初、高中学生的就读问题。
文革期间,教会再次遭到创伤。在这个时期,教友们的信仰生活成了私下的,当时于安道神父住在霍州城内。他定期到村里教友家下会,永不放弃他为天主和教会服务一生的信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乱反正,出台了新的宗教政策,教友们得以公开敬礼天主。在神父与教友们的努力下,于1981年教堂重新回到了教友们的怀抱,并落实了部分房产。
1989年,教区给杜壁堂派了孙洪范神父和几名修女。孙神父就任后,首先成立了堂区总会,修女们又在堂区开办了诊所,由于热情的服务和颇高的医术,当地老百姓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在孙洪范神父的带领下,堂区的教务蓬勃发展。在孙洪范神父之后,先后有刘安胜、孙洪魁、申小明三位神父任堂区主任。
2005年,郭文政神父就任杜壁堂区主任,堂区牧灵工作蒸蒸日上,堂区1500多位教友,以爱德服务面向社会,步武圣保禄宗徒的芳踪,把福音带给更多的教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