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也像我的兄弟姊妹一样,必须常常上教堂去,而冗长的说教,使我觉得非常憎厌,可是今天想起来,这种常上教堂的习惯,养成了我作事的恒心,这真是深可感谢的训练。
两岁时,湖北闹饥荒,父母领她们姊妹二人逃荒到陕西朝邑县。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进了大荔县天主堂保赤会(孤儿院)。16岁时,进西安耶稣圣心会望会,继续读书至高中毕业。
透过洗礼,他召叫我们每一个人以具体的行动跟随他、爱他在万有之上,并且在我们的兄弟姊妹身上服事他。但遗憾的,这位富贵少年并没有接受耶稣的邀请,他面带愁容的走了。
在太原、榆次、西安和香港,她的姊妹们仍然秉承她的精神,在多数是教外人居住的国度里“献身于普世性的使命”并“渗入时空,为传扬福音服务”着。
汪中璋主教(右)向访问团介绍当地华人受教情况一、家境变迁1934年,汪中璋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教友的旗人(满族)家庭,在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透过洗礼,他召叫我们每一个人以具体的行动跟随祂、爱他在万有之上,并且在我们的兄弟姊妹身上服事祂。但遗憾的,这位富贵少年并没有接受耶稣的邀请,他面带愁容的走了。
从此,杨主教一直陪伴我们姊妹们成长。我们修会的部分圣召是杨主教一手带领,大部分是他亲自培育,并陪伴我们成长起来的。因此,杨主教可谓我们圣神安慰会的基石之一。”该会现任会长朱芳茹修女这样感恩地介绍。
由于姊妹多离舅家又近,我和大妹二妹都是在舅家长大。特别是二妹,从吃奶由大姨抚养到初中毕业,两个妗子从来没说个不字,更没有区别对待,而是和自己孩子一样精心照顾。
基督徒的“生命价值”,就是通过圣事而成了天主子耶稣基督的兄弟姊妹,成了天父的儿女,成了天国的继承者。这个“生命的价值”不是任何人间的个人和团体所“赏赐的”,也是任何人间的个人和团体所无法夺去的。
率领十九位志同道合的修士,到法国东部勃艮第省第戎附近熙笃的一块沼泽地创建新修院,过更宁静、更简朴、更符合圣本笃会规精神的生活,远离人世,宁静独处,生活于简朴、克己、劳作、祈祷和阅读,并极注重团体生活中的弟兄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