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美国首位华人主教汪中璋


2016-09-13 09:58:36 作者:孔喜慎 来源:《信德报》2016年7月21日,27期(总第685期)

    “基督第二”是给予所有神职人员的一个光荣称号,然而这个名称里却隐藏着慷慨牺牲和完全的奉献精神,用一次次付出、一串串汗水为主的羊群准备了肥美的青草地。美籍华侨汪中璋主教以一颗善牧之心,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为主的羊群无私奉献,以毕生的精力,踏出了美丽的牧灵足迹。


汪中璋主教(右)向访问团介绍当地华人受教情况

一、 家境变迁

    1934年,汪中璋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教友的旗人(满族)家庭,在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汪主教的父亲年轻时在保定工作。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不聊生,全家便随父亲从保定南下,到了武汉,后来又迁到了香港,那时的汪中璋只有三岁。由于生活总是颠肺流离,不久,全家人又都返回了北京。
    1947年,汪中璋的两个姐姐想赴美读书,大姐开始了美国的读书生涯,二姐由于没有拿到签证,没能实现愿望。1949年二哥去了福州,15岁的汪中璋看到哥哥姐姐们都外出发展便也随着二哥去了福州,后又从福州再次去了香港,二哥则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又返回了北京。这时的汪中璋已有了修道的想法,于是留在了香港,同时也常来往于澳门。
    说起汪主教的圣召,其实从很小就开始萌芽了,大约6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些外国神父来中国学习汉语,汪主教回忆说:“这些神父,尤其是有两位加拿大的神父经常到我家去吃饭,陪我开心地玩耍、教我英语,非常亲切,他们的脸上时常挂满了喜乐,这份喜乐让我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来我也去做神父。”就这样,圣召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他的心田里。


2003年9月2日至5日,汪主教参加在美国罗省St. Bridget天主教华人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海外华侨牧民及福传会议。

二、修道历程

    1952年,在内蒙传教的比利时籍王守理主教到了香港,他去罗马向传信部部长请示说:“在海外有很多华人没有人照顾,我可不可以去照顾他们?”教宗便给了他一个特权,让其负责海外华人的牧灵工作。此时汪中璋想进入修道院攻读神哲学,当时不做会士,就得做教区神父,汪主教说:“我不想做会士,我想做一个教区神父,这样的话我可以做更多的传教工作,因为做了会士,不一定会做传教工作。”于是1952年,18岁的汪中璋正式加入了香港华南总修院。1959年在香港九龙圣方济各堂领受了铎品。这时的中国教会还没有开放,当时王守理主教允许汪中璋等一些华人神父可以暂时选择一个教区:“如果教区收你,而且你也愿意去就可以了。”不过是有条件的,中国几时开放,这些人马上回中国。这样的话,没有教区愿意收留他们,“圣神父之前,我想去韩国,因为离中国近。”汪主教回忆说。但是有一天,美国的一位主教朋友,建议汪神父去罗马读教会法。于是他便和神师商议此事,神师说:“本来你在修院读书已经很久了,休息一下,先工作一年,有些经验以后再去罗马读书更好,但你的情况不同,跟任何一个教区说,工作一年就去罗马读书,都不会接受。” 
    最后汪神父还是去了罗马传信大学攻读教会法。
    “当我在香港的神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像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来到罗马时,才发现了一个不同的更大的世界。”汪主教说。这里有许多景点和历史古迹,包括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的陵墓、古老的神社。而且,罗马不仅是天主教的摇篮,也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汪主教以前曾读过艺术,如今他可以亲眼目睹这些实迹。读书期间,他走遍了罗马的大街小巷,探究其文化和艺术。米开朗基罗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他,雕像和壁画为他来说是视觉上的盛宴。这所有的一切开拓了汪神父的视野,他爱上了罗马。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汪神父于1962年获得了教会法博士学位。

三、牧灵工作

    就在汪神父读书将要结束的时候,王守理主教对汪神父又有了新的指示,让他读完书后去西印度洋的一个小岛“毛里求斯”工作,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前往。后来西印度群岛的一个主教见到了汪神父,邀请他去他们那里工作,汪神父问:“那里有中国人吗?”“一个也没有。”“那我去做什么呀?”“哪国的人都是人呀,不能说没有中国人就不去呀!”听到这几句话,汪神父没有了拒绝的力量。但主教也特别坦白地对他说:“虽然那里的风景非常美,但工作很困难,那个地方特别穷,而且是山区,最近又有台风,去了以后,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如果你准备吃苦耐劳,你就去,否则就别去。”“当时我很年轻,28岁,不怕吃苦,干劲儿十足。”于是汪神父满怀基督之爱,带着福传热情,肩负起救人使命,坚定地走向了大山深处……
    这里地形极其崎岖,最高的山峰3000英尺,几乎没有平地。出门的时候,总是上坡或下坡,并且天气特别潮湿,蚊子到处都是,缺水缺电是常事。
    汪神父进入牧区的第一份工作是帮忙写堂区报告,每天下午4点开始,之后翻译成拉丁文,这为熟谙拉丁文的汪神父来说不成问题,工作非常顺利!后来,汪神父又被委派去做牧灵工作,从此便开始了翻山越岭照顾羊群的生活,汪主教说:“这份工作相当不容易,正如主教所说的,这里不仅山多,而且是热带,还必须得穿长袍,教堂都是建在山上,医院却在山脚下,下去上来一趟,汗水便会浸透全身,非常辛苦。但在汗水中我却品味着幸福,因为这里的人都非常善良,待人特别好。”
    汪主教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证实了他们的淳朴:一天下午,当时的汪神父看见一个老人在街上卖鱼。她坐在一棵树下,前面有一篮子鱼和一堆香蕉叶,但没有任何称重的工具。汪神父不知道她是怎么卖给顾客的。于是问:“这鱼怎么卖?”“25美分一磅。”“给我来一磅。”只见她漫不经心地拿起三条鱼,把它们包起来,递给了汪神父。“这是一磅吗?”汪神父充满怀疑地问。“正确,一磅。”老人回答说。其实是多出一磅的。
    在这里最困难的工作是看望病人。医院经常非常拥挤,走廊里也常常挤满了病人。那些不能去医院的病人更是糟糕透顶,他们居住在黑暗甚至是令人窒息的木屋内,非常可怜。看到他们的需要,汪神父尽其所能地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汪神父去医院看望病人时,病人都会向他说:“神父!您是新来的吧!”“是的,您怎么知道?”“看您那身汗就知道,您要慢慢地走,别着急……”“我去安慰病人,病人却一直在安慰我,还教给我在脖子里系一条小毛巾,当到一个地方时,再把毛巾拿出来,脖子一定会是干的。也有人教我出去之前先吃两个盐片,它可以起到吸汗的作用。看到他们细腻的爱心,待人的真诚,想不吃苦都不好意思。”汪主教充满感恩地回忆说。每到一个堂口都需要翻山越岭,在这样的环境下,汪神父一呆就是12年,脚步踏遍万重山,汗水透身千万遍,然而汪神父从未说过一个“苦”,从未怨过一声“累”,而是在为主的奔波中体验着收获的喜悦。

    12年中,汪神父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例如:教区的秘书长,负责全教区的教会学校,同时也在教会学校里教授哲学。在管理学校的时候,曾经历了令人伤心的一件事。当时的汪神父是教育部的主任,校长犯有严重的纪律问题,于是召开董事会议,将校长转到一个较小的学校,但校长拒绝调走,并呼吁工会闹事。董事会成员也是担任工会委员会的成员,他们选择支持工会来反对汪神父,在此事件上,汪神父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然而生活就是在坎坷中前行,在风雨中拼搏的,汪神父在阻力和困难面前没有被击倒,而是带着主托付给的一份使命继续前行。
    后来,汪神父被选了为这个地区的副主教。


汪中璋主教讲授教会知识

四、走进美国

    汪主教的大姐年轻时留学美国,后来便在美国工作、结婚生子,最后定居美国。
    1974年,汪神父的大姐夫在旧金山突发心脏病过世,一年之后,大姐又患了癌症。汪神父得知后,便亲赴旧金山去看望大姐,本来想看看就回来,但这一看却没能走开,此时大姐的病情已不容乐观。大姐的3个孩子,分别14岁、12岁和8岁。如果大姐过世了,按照美国的政策,孩子成为孤儿,没人照管,政府就会接管,所以汪神父只能留下来照顾大姐和三个孩子,并决定申请作3个孩子的监护人。
    在大姐家住了一个多月之后,汪神父觉得长期在大姐家居住很不方便,于是向旧金山教区的秘书长请示说:“我在姐姐家里住着很不方便,可不可以让我搬到教堂来住?”当他们查看了汪神父的资料后,说 :“正好有一个教堂需要一位像你这样有经验的神父,你可以去那里帮忙。”于是汪神父开始一边照顾姐姐家,一边在堂口帮忙。当时这是汪神父在旧金山教区的第一份牧灵工作。他与本堂神父合作,负责牧灵工作,双方合作默契,工作非常顺利,深得本堂神父和教友们的爱戴。
    工作将近一年后,1976年旧金山的总主教到此视查堂区工作并与汪神父谈话,其间汪神父感觉总主教不拿正眼看他,当时他就想,这下可遭了,一定是有事了。回来后他就与本堂神父说:“总主教管事吗?我发现他瞪着眼看我,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都是秘书长管具体事。”两天之后,汪神父忽然接到了总主教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希望你到教区中心来工作,我们教区的婚姻问题已经堆积四年了,没有人整理。”就这样,汪神父搬到了旧金山的教区中心工作。临行前,本堂神父和教友们都恋恋不舍。然而汪神父听从主教的安排,抛开了熟悉的环境,舍下了亲切的教友,肩负起新的福传使命,走上了新的牧灵岗位。
    天主安排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教区中心工作与在堂区不同,这里上午8:30上班,下午4:30下班,晚上没事,他就回姐姐家辅导3个孩子做作业,因为这里离姐姐家很近。在这里的工作十分顺利,并卓有成就。
    1981年汪神父被委派担任华人传教部主任,1989年被教宗擢升为蒙席,1994年出任总主教区传教部主任兼教区秘书长,1998年成为教区会议参议。汪蒙席能操英、意、法、普通话和粤语几种语言。
    工作期间,总主教对汪蒙席无论是在德行上还是在才华上都很欣赏,后来主教征得教廷驻美大使的同意后,向汪蒙席说:“我们这里平时是两个辅理主教,现在缺少一个,我想请您你来担任这个职责。”汪蒙席选择了服从。于是2003年,在旧金山总教区主教座堂,汪蒙席由总教区李怀德总主教手中被祝圣为辅理主教,成为了美国的首位华人主教。
    除了本职工作外,汪主教还兼顾华人的牧灵工作,但这份工作做起来实非易事。那时候的华侨都是一些老华侨,他们讲得都不是正宗的广东话,根本听不懂,尤其是办告解的时候。说到这里,汪主教幽默地说:“不过,教友们办告解的时候,越听不懂越好。”说完后笑了起来。即使是这样,汪主教也为他们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给他们讲避静、举行弥撒以及看望病人等。后来的华人就不一样了,有从台湾去的,有从新加坡去的,有从东南亚去的,有从香港去的,而且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都会讲普通话,为牧灵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
    2009年,汪主教荣休。

五、牧灵体验

    汪主教在服务美国教会的30多年中,深切体验到了美国教会的一些亮点。
    首先,美国教友对教会很慷慨,非常支持本堂神父,“建教堂的费用都是教友们捐献的,不但没寻求教廷的帮助,而且他们还给教廷捐钱,教廷给传教区的钱,有的是从我们这边来的,同时也帮助第三世界的教会。不仅如此,如果哪里发生灾难,他们会很慷慨地援助,例如云南地震,他们就有过捐款。”
    其次,美国教友对教会很忠心,信仰根基比较深。他们性格开朗,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宗新通谕他们都会认真地读。不过,由于受社会的影响,美国有时开放得有些过头,例如:同性恋结婚、变性等等,这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
    “美国教会对中国教会还很不了解,可以通过我们的宣传,让美国了解中国的情形,不要让他们只看到我们的弱点,心目中会是负面的情况。”
    同时汪主教也认为,青年是教会的希望,对于当今时代的年轻人,特别需要鼓励。
    耶稣说:"你们要做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愿所有的神职人员都像汪主教一样,成为引人归向基督的一束光和防止人类败坏的一粒盐。使福音早日传遍中华大地。

本文标题:美国首位华人主教汪中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