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而衍生了对“降生神学”的偏差注释,宣讲应该适应人,适应文化,按照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宣讲信仰,实践福音,才是有活力的信仰!这些解释使人“利用”信仰,将主耶稣看作人的“奴仆”。
在我们的福音宣讲中,重点放到了“天主的慈悲”上,却忽视了“天主的公义”;常讲“天堂的福乐”,却不见提醒人“地狱的永罚”!
我们在此不必展开奥迹的种种意义,只需明白,凡属奥迹者,必与至圣者天主的生活,即天主圣三存在某种实质性的、有效果的、却又不可见的关系。
耶稣基督在祂自己的宣讲中几乎不用理论的方式讨论天主或天国,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参若14:9、11)。
她辨识出基督是最美的人,流露在他口唇上的恩宠指向他言语的内在美与其宣讲的光荣。因此,光荣不仅源于救主的外表之美,更源于他所显现的真理之美,即天主本身的美。
默西亚是希伯来文的音译,基督则是希腊文的音译(前译基利斯督,近代简化为基督):两者都解说受傅者。旧约时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都领受傅油礼(撒上9:16;撒下2:4;出30:30;肋8:12)。
对抗我们自己和诱惑者的诡计;诱惑者尽其所能使人离弃祈祷及与天主的合一。
《羊城晚报》在报道此事时悲愤地发问:那位世俗中被视为最底层的捡垃圾者,却以她的实际行动成了最可敬的人,这,是不是给了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一个绝佳的讽刺?
这份牧函於11月21日公诸於世,其中涵盖4大创新:所有司铎从今以後都有权为堕胎者施行罪赦;慈悲使者将继续履行他们的使命;圣庇护十世团体的信徒将能通过圣事继续有效地获得罪赦;最後是建立世界穷人日。
听道者络绎于途,受洗者成千上万。若翰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崇敬。荣势足以破理。但他没有因功高而自我膨胀,忘却天国的事,他深怕自己功高盖主,警惕彰显了自己。当别人问他是谁时,他首先告诉别人:“我不是默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