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上说:他被刺透,是因了我们的悖逆;他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因他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
救恩历史中许多的行动都明确展示了祂的慈悲为怀,以良善克胜惩罚和毁灭的处事态度。祂犹如人类的慈亲,从内心深处自然涌流出对儿女境况的牵挂与担忧,从而揭示了祂那满怀慈爱与怜悯、宽仁和慈悲的「牵肠挂肚」。
(《爱的喜乐》,第264章)而方济各也明确表明了惩罚对孩子们的激励意义:此外必不可少的是,让孩子们或者青少年们认识到,做错事是有恶果的……重要的是:教育孩子重点在于教会他们请求原谅
所以,身边的每个人,不仅本身就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更因为主耶稣爱他们,为了他们而承担了罪恶的惩罚,为他们开启了天堂的门。每个人都是天父的宝贝,都是主耶稣的兄弟姐妹,都值得我们尊敬善待。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犯罪后的惩罚,然而,天主子耶稣基督代替我们去死亡,参与我们的死亡,却不是为了“和我们一起死亡”,正如圣奥思定所说:天主不会死亡,祂参与我们的死亡,是为了我们能分享祂的生命。
在愚人看来,他们算是死了,认为他们去世是受了惩罚,离我们而去,彷佛是归于泯灭;其实,他们是处于安宁中;虽然在人看来,他们是受了苦;其实,却充满着永生的希望。
倘若就是邪神恶鬼顺从你的召唤而来,按你的意志去害人,尽管能一时得逞,最终也是会受到惩罚,因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爱而不是恨!是神在管理宇宙的万事万物。
这条法规并没有惩罚或者歧视那些离婚而再婚教友的意思,而仅仅是表述了这种客观现实其本身使教友无法领受圣体圣事:是他们本身不能领圣体,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客观上与基督和教会之间的爱的结合相矛盾,而此结合象征并体现在圣体圣事中
第三处:耶稣在此第一次跌到地上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他所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我们还以为他受了惩罚,是为天主所击伤,所贬抑(依53,4)。
根据《圣经》记载,比拉多所言,似乎他原想以鞭打几下,象征性的惩罚之后,就把耶稣释放了,但适得其反,却加重了耶稣的苦难,促使其很快死亡。一般囚犯在判了死刑之后,就不会再加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