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以一个古老的名称家庭教会来称呼家庭。的确,在不信主甚至敌视基督的世界中,许多信友家庭,能以充满信望爱的生活,向这个世界传递爱与温暖的光芒。
大公教会有三大信经,即宗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削信经。
1215年召开的第四届拉特朗大公会议对这个观念的训导极其重要,在表明理性的限度时指出:“在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无论多么相似,差距却极大。”
教宗表明,由于这是一次“大公合一之旅”,因此圣公会坎特伯里总主教韦尔比(JustinWelby)和苏格兰教会领导人格林希尔兹(IainGreenshields)也参与了机上记者会,回答了记者们的若干提问
我们在开幕前夕的大公合一守夜活动中,默观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经验到对合一的渴望在提升。
肖泽江主教介绍,“贵州教区神长教友每年都会与全国各地教会一起为赈灾奉献爱心,体现了我们教会大家庭为弱小者服务的大公精神,同时,赈灾捐献活动也是教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我们可能不会在教会体的结构上结合,以及在统一的礼仪中合一,但我们可以透过大公主义的友谊和藉着共同的信仰实践,一起祈祷并分享我们的信仰。华苏拉无畏地呼吁要合一,而我们许多人都从中受益。
梁展熙大学毕业后,为主基督所吸引,被圣神所感动及带领,进入澳门当地教会大学(原澳门高等校际学院,今澳门圣若瑟大学)修读基督宗教课程。
第一方面,即在中国的天主教会的计划,我认为它应该力求更成为教会,也就是朝着信仰、希望与爱德方向进行发展,为年轻人,为新圣召,为大公运动和宗教间的对话,为神职界的培育,为援助那些仍处于成长边缘人的需要而工作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信德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