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堂的左侧有加尔瓦略山上的情景:十字架下站立着痛苦的圣母以及圣若望宗徒。
雕塑中的大德兰,全身瘫软在云端,头向后仰,双目轻阖,嘴唇微张,流露出的神情既痛苦又狂喜。那仰望的姿态,在此刻达到了情感与戏剧张力的顶峰。
即使在那样的痛苦当中,给我们的感觉他还是那么的圣善、圣洁。他对天、对地、对人没有任何的怨言,对他的生命、他遭受的痛苦也没有任何的抱怨。他生命的纯度已达到如此之高!
爱的喜悦、对痛苦和受苦的答复、面对侮辱显示出宽恕的力量、生命战胜死亡的空虚,所有这一切,都在基督降生成人、在祂分担我们人性的软弱、借着复活的力量改变人类软弱的奥蹟中,得以实现。
但在一个被「全球化的冷漠」所标志的世界里──这一「全球化的冷漠」使得我们逐渐地习惯于别人的痛苦,更自我封闭,这号召常遭受到否认和漠视。
15和16世纪的西方教会面临一系列危机,改革的呼声很高,舆论认为教会的头脑和四肢都需要改革。
因为他们害怕天主的慈爱,所以他们曾很痛苦。但是,不要怕,不要畏惧,因为上主确是安慰的上主,慈爱的上主。上主是一位慈父,祂说过,祂对我们就像一位慈母,用无限的母爱对待她的婴儿一样。不要害怕上主的安慰。
然而,如果我们向基督敞开心门、让祂进入我们的生命、并且与祂分享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我们将体验到只有天主——无限的爱所能赐予的平安和快乐。
玛16:21: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向门徒说明: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三天要复活。
为善尽牧人的职责,堂区主任应努力认识托给自己照顾的信徒;为此,应访问家庭,分担信徒们的挂虑,尤其是痛苦与哀伤,也应在主内慰勉之,如有人在某方面有缺点,应审慎的加以纠正;应以爱德协助病患,尤其濒临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