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奶洗脚、被人尊敬、诚实慷慨可转眼就一无所有“忧郁而行,无人安慰”,在中国文艺作品中,曹雪芹塑造的人物贾宝玉,个人经历和约伯极为相似,从富贵享乐的怡红公子到贾府被炒锒铛入狱,正如《好了歌注》中写到:“陋室空堂
在那里,她们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经历:首先她们发现坟墓是空的;然后她们看到两个身穿耀眼衣服的人,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她们立即跑回去向其他门徒报告这个消息(参见:路二四1-10)。
人的思想无法限定祂,或者把祂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而中文的表达就比较丰满,不但有“升”的动作,而且有一个去处——“天”,耶稣复活升天,达至生命的圆满,至少不再像在世界上那样可怜的居无定所——“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
高敬畏和丈夫还没有品味到爱情的甜蜜,就快速滑落到了婚姻的谷底,日子一天天在矛盾、争吵中消耗,品味着痛苦,咀嚼着苦涩,爱情的巢窝变成了阴冷的冰窖。高敬畏感觉度日如年,一次次地提出离婚。
我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环境,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就像主耶稣说过的:狐狸有穴,飞鸟有巢,人子缺却没有枕首之地。
佛教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经》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世界观,把天道划分为"三界二十八天"。
空墓及放在那里的殓布,本身已表示基督的肉身,因着天主的能力已摆脱了死亡和腐朽的束缚。这些都准备门徒们去与复活的主相遇。
空墓及放在那里的殓布,本身已表示基督的肉身,因着天主的能力已摆脱了死亡和腐朽的束缚。这些都准备门徒们去与复活的主相遇。
老子说的“生万物”的“道”,即是“无”;佛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空”;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主从“虚无中创造”的。看来各大文明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也是个追究世界本源的问题。
如果没有形哀矜落到实处,施舍难免成为虚伪的关怀和空响的口号。基督邀请我们在设宴时,特别关注穷者、弱者、病者,这样便有福了,可以获得复活的赏报(参路1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