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5岁开始热衷于读《圣经》及参与宗教活动,17岁加入基督教,是个笃诚的信徒,思想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他自己曾说:予深信予之革命精神,得力于基督教徒者实多。
’我感慨万千,历史上的方济各亚西西与当今的教宗方济各彷佛是同一个人、一个思想,他们的形象不断在我脑海里重合又分开。
彼此认识渐渐深入,自己的思想视野在各国学者的问答中也就渐渐拓宽。来后了解到,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参加麦克林教授组织的每年两期的系列研讨会。那年春天会议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在本笃十六世的信中,已经直观到历史在前进和发展,人与人、民众与民众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背景在改变,思想组织也确实在改变,作为我们生活构成基础的概念阐述和社会形式的解释也在改变。
“好地”指人无条件的接受天国的道理,如果这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偏见,而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
他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在这些书籍及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很强的唯物史观,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后来也曾经告诉过我,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没有灵魂。
在这种情况下,就缺少了一个劳动主体,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或双手为增加自己国家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而看哪,这种努力、这种贡献却给了另一个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对它的权利不如原籍国"(LE23
冷静一下,我就思想,一个外国女子与这样一个闭塞的内陆小域能有什么因缘呢?从美国到中国,从英格丽·褒曼转换到这个艾伟德,再聚焦山西之阳城,真是超越时空的转换啊。
而圣经和神学启示我们:人的一生就是荣主益人亦即爱主爱人。爱是基督宗教信仰之核心,爱是我们做人处事之标准。在圣咏第十九首中阐明:乾坤揭主荣,穹苍布化工。朝朝宣宏旨,夜夜传微衷。默默无一语,教在不言中。
4)从教会的神学角度来看,信仰就是基本抉择。借着圣神的光照,信赖基督,并在教会的共同信仰中,答复天主启示给信友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