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时”发生的事成为“此时”、“今天”的事,正如礼仪中所表达的那样。为此,“我们不仅是圣言的聆听者,也是交谈者和参与者。礼仪中的话语是向我们在场的人说的;我们受邀取代被呼唤的人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我们的想象似乎越来越集中在将我们灭绝的大灾难的描述上,就是可能会发生的原子战争。“‘那个日子之后’,如果我们,即时日和人类仍然存留,一切都将会从零开始。摧毁一切,以便重新开始。
你知道这些照片会发生什么吗?它们将被放入同一本相册,同一个柜子,同一个工作室,我们团体的照片在那已经保存了75年。也许在修院的150周年庆典上,你还会看到一个更加令人惊讶的景象!”
曾几何时,也曾质疑过天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让我们失去那么好的弟兄?为什么让他走地那么突然?
“你去听吿解司铎那里,是为了得到罪过的赦免,所以你在罪过方面做好准备;你去灵修导师那里,是为了向他倾述你此时内心发生的事,精神上的起伏变化、喜乐、愤怒,以及你心里的状况。”
瞻仰在马槽中的耶稣圣婴,圣方济各・撒肋爵离世的两天前说,他在耶稣身上看到,祂接纳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完全依靠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要求。
“求恩弥撒”即为偶发或定期所发生的某些事件,而举行的弥撒。有关当局可从这类弥撒中,在主教团所规定在一年之中的特殊祈祷日,选用适当的求恩弥撒。
我们租用的汽车老是发生故障,在拥挤不堪的车子上,大家个个显得烦躁不安,圣诞节前夕,我们住进了一家又脏又破的小旅馆,心里丝毫感觉不到节日的气氛。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教宗指出许多信徒遇到公开自由宣认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困难;教宗更痛苦地揭发基督信徒遭受的迫害,他特别提到最近发生的残酷的暴力事件,指出某些带有宗教特色的政权强迫全国人民信奉独一的宗教。
就在那似真非假的光景中,我的脑海被各种各样的画面所充斥,尤其是大约两年前围绕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去世和葬礼,以及新教宗本笃十六世的选举和登基而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画面,如潮水般席卷而来,使我大有应接不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