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大三巴前地的利玛窦像、螺丝山公园的圣若望鲍思高像,甚至圣十架小堂祭台及十四苦路浮雕,都有着黄家龙先生的作品,流露出他对天主教文化与艺术融和的表达,缔造出中西文化交流传承的独有创作。
信德网讯天主教江西教区正权主教李稣光委托教区彭卫照主教在庐山圣母升天堂暨教区利玛窦灵修中心开启教区圣母月朝圣活动。
信德讯10月11-17日,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第六届一期基层爱国组织骨干教友培训班。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那不勒斯中国人教堂提供 南方周末:今年是利玛窦去世400周年,中国、欧洲、美国都有纪念和展览。
(请参考《利玛窦传》)看看外国的洋神父利玛窦是怎样把主的福音带进中国的吧,还有汤若望神父等许许多多的外来传教士,他们带着西方的文明,带着万贯家财,告别故乡,临走时对他们的父母说一声:“天堂再见……”为了救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随后,播放了视频《他与帝国同行》,演员们演绎了传教士利玛窦觐见大明皇帝、敬献自鸣钟和八音盒的场景,大屏幕上出现约旦河,舞台上,演绎着利玛窦为徐光启、李之藻、杨挺筠施洗的场景,圣乐《奇妙救恩》响彻广场,沿着圣堂的尖顶
利玛窦在其《中国传教史》中称“(孔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受崇敬和最圣贤的人”。但应该说,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哲学文化遗产的开端始于殷铎泽神父——将中国文明的最根本组成部分从中文翻译成拉丁文的第一个人。
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魏继晋、鲁仲贤、吴渔山都擅长谱曲作乐。1751年,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来到北京,与北堂的教友合作谱写了中文弥撒曲。今天,北堂把中国文化的礼仪传统再度复苏。
依纳爵这些基本的灵修信念无疑是利玛窦和其他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时不能忘却的记忆,是他们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对话时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样去看,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努力劝诫中士的一片苦心,我们或可更深地体会。
虽然方济教宗还没有来过中国,但自东亚传教主保方济各·沙勿略与中国教会的奠基人利玛窦开始,耶稣会与中国的友谊就源远流长,这定将会促使新教宗重视和理解中国及中国教会,地方教会及社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