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是印度教徒。然而,我们还是决定让孩子在天主教信仰中成长,每主日必定去圣堂。他们都在天主教学校读书。我以为这是我对孩子们的责任。但我从来没有和他们谈天主,也从来没有和他们一起祈祷。
佛教徒占近两成、基督徒占百分之九,而印度教徒占百分之六。其余百分之一点三信奉儒教、道教和其他中国传统宗教;不足百分之一的人表示没有宗教信仰。 马国大部分的伊斯兰教徒来自马拉族群。
静静地聆听着她的黎明之家的叙述,我的眼前依稀出现了印度德肋撒修女——一个满身光华充满着爱的女人。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更大更多更好的善事,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却很难遇到做大好事的环境和机会,因此也就应当调整思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像被誉为穷人之母的印度德肋撒修女所说的那样,怀大爱,做小事
印度诗人泰戈尔深深认透了人的劣根性,他在《吉檀伽利》中如此写道:“被我用我的名字囚禁起来的那个人,在监牢中哭泣,我每天不停地筑着围墙,当这道围墙高起接天的时候,我的真我便被高墙的黑影遮断不见了。”
有一个人在德肋撒姆姆的修院听说当加尔各答之家的孩子缺乏糖,一个四岁的印度小孩回家对父母说:“我想以后不再吃糖了,把这些糖拿去给德肋撒姆姆。”这个小孩子实在是“心小爱大”。
即将在2003年10月18日列入真福品的印度德肋撒修女,在世时,曾以“甘做驴驹”的心态与社会边缘最穷苦的人为朋友,而博得了全世界的掌声与爱戴。当代社会生活中,驴子早被那些现代化交通工具所代替。
一位退休女工程师,在网上看到印度德肋撒修女封圣的报道后,就找王大夫交流,说修女一生关怀贫穷弱小,边缘人士,全世界各地的人为她赞赏为她祝贺,修女确实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在印度著名的孟买佛学院,正门旁边开着一个小门。这个小门高1.5米,宽仅40厘米,一个成年人要想进去必须侧身弯腰。而所有新来的学生,都必须由老师带领进出这个小门一次,这是为新生上的第一节课。
说到阿联酋的信友团体,斐洛尼枢机解释道,「当地只有80万天主教徒,包括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的移民,他们分别属于拉丁礼、玛拉巴礼、马兰卡礼、希腊-天主教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