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寥寥两三百字,而引文之多,竟包括《中庸》、《诗》、《书》、《易》、《礼》,可见利玛窦熟读古代典籍,不谓不博矣[同上。]。利玛窦博览儒家经典,对古代典籍能左右逢源,随手拈来,都成妙谛。
论述至此,我们很容易看到,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与古代佛教的传入大不相同。佛教从始至终都是以辅助性宗教的身份进入,在中国农民的宗教实践中占据着辅助性地位。
而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亲爱的青年们,并不与古代的哥罗森相差多少。确实,有一股强势的世俗主义的思想潮流正试图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中将天主边缘化并试图创造一个没有天主的天堂。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种恩宠论:宠,遇光于当世。(《后汉书·梁统传附梁竦》)这句话真的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的意思是人活在当世的现在,能遇到光照,那才是真正的得到了恩宠。耶稣说:我就是光。
而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亲爱的青年们,并不与古代的哥罗森相差多少。确实,有一股强势的世俗主义的思想潮流正试图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中将天主边缘化并试图创造一个没有天主的天堂。
“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
“中国的道德书籍充满了有关子女应尊敬父母及长辈的教诲”,古代父母去世,儿女要“居丧三年”以“报答他们小时候父母怀抱他们的三年养育之恩”。利玛窦定居北京期间,正好遇上其好友徐光启的父亲去世。
在古代为什么会有巴贝尔塔和洪水灭世的故事?这些都是因为人腐败了,且不自觉。相反,诺厄为何能得到天主的启示?因为他觉悟到要顺应天主的旨意。
2.在古代,点灯或燃点蜡烛:「烛光礼」(lucernarium)是重大庆日前夕守夜祈祷的一部分。燃点复活蜡烛(paschalcandle)就是举行烛光礼的隆重方式。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