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会历史上在探索和坚持中国化方面较有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一位位先辈呈现在大家面前,诸如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神父、推动天主教本地化的重要人物刚恒毅主教、创立本土修会(圣耀汉小兄弟会)的雷鸣远神父、创办辅仁大学的爱国人士马相伯和英敛之
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
人数虽多,但互谦互让,整个场面特别有序,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教会的希望。青年大会闭幕现场最让人感动的是默默服务的大学生们,他们做在前,吃在后,无论多累,从不抱怨,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微笑。
不同的文化中,给人鞠躬或下跪,多数情况是一种谦下而尊重对方的举动。下跪,也有朝拜和敬仰之意。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在自由的环境下,他们只朝拜天主,只向天主下跪。
当然,这种“特权意识”在福传上,也是“富人怜悯穷人”的心态,却不是主耶稣“降生成人”的谦下爱人。同时,这种“特权意识”也常常表现在司祭、修士修女和在基督徒团体中有“官位”的人身上。
有思母亭、耶稣圣心亭,路德圣母洞,洞底有水渗自石隙,圈池蓄水清可鉴人,隆冬不竭,传能治病。刻福建省广史馆张怡老人行书“披露圣心炎炎爱火,倾流宝血点点恩波”联句于崖上。
辅仁大学发端于1912年,当年9月,中国天主教两大领袖——马相伯、英敛之联袂上书罗马教皇,请求教廷派人来华,创办一所大学。
这位贵族吓得赶紧跑到王宫里,向国王要了一匹最好的马,为了逃避死神魔爪的追命,他快马加鞭,远走高飞,最后丧魂失魄地一直跑到了遥远的波罗的海之滨的赫尔辛基。
尽管时过境迁,原来的人和事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恐怖悲伤的记忆却依然牢牢地定格在了过去,以至于我们日常的思言行为无法摆脱这种记忆的牵制和束缚。这不就是活着却已经死了吗?
很奇怪,搞高等教育的人在教育的整体思考中,居然可以假装忽略宗教,让宗教退出通识教育,这完全是无视教育本身的规律,不反映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