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阐明,基勒乃人西满的行为似乎有些矛盾:他被迫背起耶稣的十字架,走向加尔瓦略山,因此纵使这并非他的本意,他却亲身参与了主耶稣的受难。
作品散见于《灵性文学》、《秦皇岛日报》、《蔚蓝色》、《成言艺术》、香港道风山《现实》及美国《海外校园》等报刊杂志。以上二首诗均选自孟栩的诗集《天堂的鸢尾花》。
参与教宗接见的修女赠送教宗礼物(@VATICANMEDIA)大博尔山的经验最后,教宗良在强调修会生活的特征时,摘引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奉献生活》宗座劝谕,“以耶稣显圣容为背景,谈到一早‘上山’和‘下山
我抬起头,向前望去,不远处一座石桥横亘在小河上,在桥的尽头,一片苍绿覆盖之下,隐隐约约露出那再熟悉不过的十字钟楼的端迹。我激动极了!
只见教堂拔地而起,塔顶穹形,高耸入云,顶端的十字架在阳光照耀下恰似耶稣在向人们祝福。迈步走进圣堂,因不是弥撒时间,显得十分安静,瞅一眼拱形建筑雕梁画栋,但来不及细欣赏,急忙叩拜圣体和十字架上的耶稣。
小孩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时候还暗自揣测: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都够痛苦的了,还要你的痛苦干什么?况且别人都是杀鸡宰牛的祭献神灵,你这倒好,给耶稣病痛和眼泪呻吟,礼物都不用花钱买!
主耶稣基督为承担所有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在我们的教会内和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没有一个人是无可救药的,每个人都是宝贵和高贵的灵魂,每个人都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尊重。
在《迦拉达书》第3章13节,圣保禄引用这节经文指出:基督为我们成为了被咒骂者,祂被钉在十字架上,正应验这法律,使我们脱离法律的咒骂。因此,这一节在基督信仰中具有深刻的预象意义(预示耶稣的救赎牺牲)。
他在世生活的最后几个星期是在走上加尔瓦略山。他不但教导我们如何生活,也帮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死亡。他的私人医生雷纳托·布佐内蒂(RenatoBuzzonetti)那段时期就在他身边。
但是玛利亚.玛达肋纳也像其他门徒那样,必须看到耶稣被人民的领袖所弃绝、被逮捕、鞭打、判死罪和钉在十字架上。看到一个人身上的善被人类的恶所征服,肯定令人十分难以忍受,真理被错谬嘲弄、怜悯被报复所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