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复活节文告


2013-02-27 14:48:44 来源:信德网整理

罗马和全世界的亲爱兄弟姐妹们:

    “基督,我的期望,已经复活”(复活节继抒咏)

     愿教会欢欣的呼声,传达给你们这借着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口所唱出的古老圣歌,她是第一个在复活节早晨遇见复活的耶稣的人。她跑到其他门徒们那里,气喘吁吁地宣告:「我见了主!」(若廿18)。在经过了四旬期的沙漠和耶稣苦难悲伤的日子后,我们今天也要高喊胜利的呼声:「他已复活!他真的已经复活了!」

    每一位基督徒都在重新活出玛利亚.玛达肋纳的经验。这是改变我们生命的一个相遇:与一位独一无二的人的相遇,他让我们经验了天主所有的善和真, 从邪恶中释放我们,不是以肤浅和短暂的方式,而是彻底地释放我们,完全地治愈我们并且恢复我们的尊严。这也就是为什么玛利亚.玛达肋纳称呼耶稣为「我的期望」:因为他是使她重生的那一位,他给了她一个新的未来,一个美善和免于罪恶的生活。「基督,我的期望」这句话意味着我所有美善的渴望,在他内找到了成全的可能性:借着他,我可以期待一个美好、圆满和永恒的生命,因为天主亲自来接近我们,甚至分享了我们的人性。

    但是玛利亚.玛达肋纳也像其他门徒那样,必须看到耶稣被人民的领袖所弃绝、被逮捕、鞭打、判死罪和钉在十字架上。看到一个人身上的善被人类的恶所征服,肯定令人十分难以忍受,真理被错谬嘲弄、怜悯被报复所虐待。因着耶稣的死,那些信赖他的人们好像进入了绝境,但是那信德不会永远完全失落:尤其是在耶稣的母亲,童贞玛利亚的心中,尽管在夜晚的黑暗中,那火焰仍旧燃烧。在这世上,希望不能避免邪恶的激烈对抗。希望不只被死亡的高墙所阻挠,还有更多的嫉妒和骄傲、谎言和暴力的刺钩。耶稣越过了这个死亡的缠结,为的是要给我们开启一条迈向生命王国的道路。有一阵子,耶稣看似被征服了:黑暗攻占了大地,天主完全地静默,希望似乎成了一个空洞的字眼。

    看!在那安息日后的黎明,坟墓被发现是空的。耶稣随后将自己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其他的妇女、和他的门徒们。信德重新诞生,比以前更加活泼和空前地坚强,现在成了不可被征服的,因为它是基于一个决定性的经验:「生命与死亡展开了决斗,使人惊惶;生命的主宰,死而复活,永生永王」。复活的征兆见证了生命战胜死亡,爱战胜恨,怜悯战胜复仇:「我看见永生基督的坟墓,和他复活后无比的光荣。还看见天使作证,又有汗巾和殓布。」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倘若耶稣复活了,如此、也只有如此,某些确实新的、改变人类和世界处境的事情就发生了;而耶稣就是我们可以绝对信赖的人,我们不只可以信赖他的讯息,更可以信赖他。因为复活的基督不只是过去,而且正是在今天的现时中活着。为那些由于他们的信仰而被歧视和受着迫害的基督徒团体,基督是特别的希望和慰藉。他以希望的力量,透过教会接近人类痛苦和不正义的处境。

    愿复活的基督赐予中东希望,使那地区的所有种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团体能彼此合作,共同为公益和尊重人权而努力。愿叙利亚回应国际团体的呼吁,停止流血事件,立即投身于尊重、对话、与修和的途径。愿那国家的许多需要人道援助的难民获得接纳和关怀,以缓解他们极大的痛苦。愿复活的胜利鼓励伊拉克的人民,不懈怠地迈向稳定和发展的途径。愿在圣地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勇敢地重新启动和平的进程。

    愿上主,战胜邪恶和死亡的胜利者,扶持在非洲大陆的基督信仰团体;愿祂赐给他们希望以面对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成为和平的使者及发展他们的社会的推动者。

    愿复活的基督安慰在非洲之角受苦的人民,眷顾他们的修和;愿祂帮助在大湖区、苏丹、和南苏丹,赐给那里的居民有宽恕的能力。马里现在正处于政治发展微妙的时刻,愿光荣的基督赐予和平与稳定。尼日利亚近期经历了凶残的恐怖袭击事件,愿复活的喜悦赐予他们所需要的力量,重新建筑一个和平及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社会。

祝大家复活节快乐!



附:教宗2012年复活前夕弥撒讲道

亲爱的兄弟姐妹:

    复活节是一个新创造的节日。耶稣已经复活而永不再死亡。他已经冲破迈向不再有病痛和死亡的新生命的门。他已经将人纳入到天主自己内。圣保禄在格林多前书说:「血和肉不能承受天主的国」(十五50)。针对基督的复活和我们的复活,教会第三世纪的作家,戴尔都良却大胆地这么写道:「血和肉,你们可以确信,你们已经藉着基督在天堂和天主的国内,赚得了一席之地」(CCL II 994)。这给人开启了一个新的幅度。创造界有了更大更广的意义。

    复活节是一个新创造的日子,但正是如此,教会在这一天的礼仪中以旧的创造作为开始,好使我们能学习正确地了解新创造。因此,在复活节前夕的圣道礼仪的开始时,有天主创世的叙述。在今天的礼仪场景下,有两个事件特别重要。首先,创造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呈现在概括了时间的现象之中。七天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在时间中展开。它们结构井然地朝向第七天,这是所有受造物为了天主和彼此间享受自由的一天。因此,创造是朝向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共融;它的存在是为回应天主的伟大光荣而启开的空间,是爱与自由之间的相遇。其次,教会在复活节前夕持别要聆听天主创世的记述,尤其是天主说的第一句话:「有光!」(创一3)。创世的记述象征性地以光的创造开始。太阳和月亮只有在第四天才被创造。在创世的记述中,它们被称为光体,天主将它们置于穹苍之中。如此一来,它刻意地除去了其它伟大宗教给它们冠上的神性特质。它们不是神。它们是由唯一天主所创造的光体。但是光比它们先存在,藉着光,天主的荣耀在所有受造物的本质中反映出来。

    这个创世的记述在这里要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光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使相遇成为可能,使交流成为可能,也使知识有通往事实和真理的可能。只要光能有获得知识的可能,它也有促使自由和进步的可能。邪恶躲藏了起来。因此,光也是善的表达,它是光明也创造光明。这是我们能够有所行动的一天。当我们说天主创造了光,这意味着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为一个知识和真理的空间,相遇和自由的空间,善和爱的空间。物质基本上是好的,存有本身也是好的。邪恶不是来自天主所创造的存有;邪恶是藉着否定而存在。它是一个“不”。

    在复活节,一周第一天的早晨,天主再次说:“有光”。之前在橄榄山的那一夜,耶稣苦难与死亡时的日蚀,坟墓的黑夜都已成了过去。如今又再是第一天,创造再次完全地重新开始。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耶稣从坟墓中复活。生命比死亡更强。善比恶更强。爱比恨更强。真理比谎言更强。数天前的黑暗,在耶稣从坟墓中复活,成为天主的纯正光明的那一刻起被驱散了。但这一切不只是发生在他身上,不只是驱散那些日子的黑暗。藉着耶稣的复活,光已经重新被创造。他引导我们在他之后,进入复活的新生命,他战胜了所有形式的黑暗。他是天主新的一天,为我们也是新的。

    这一切如何能实现呢?这一切如何能传至我们,不至于仅为空谈,而成为涉及我们众人的现实呢?藉着圣洗圣事和信德的宣示,主耶稣搭建了一座通向我们的桥梁,经由这座桥梁,新的一天要来到我们中间。在圣洗圣事中,主耶稣对领受洗礼的人说:Fiat lux – 有光。新的一天,那永不能摧毁的日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基督牵着你的手。从今以后,你要得到他的支持,你要如此地进入光内,进入真生命中。为此,古代的教会称圣洗圣事为“photismos”– 光照的圣事。

    为什么呢?黑暗对人的真正威胁是在于它即使能够看见并探究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却不能看到世界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也看不到我们的生命何去何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令人看不到天主和事物价值的黑暗,是对我们的生存和对整个世界的真正威胁。如果天主和价值观,善与恶的区别,被黑暗遮蔽令我们无法看见,那么,令我们拥有不仅进步而已的、难以置信力量的所有其他光照,同时也将我们和世界推入危险的威胁之中。今天,我们有能力将我们的城市照耀得如此的明亮,以至于再也看不见天上的星星。这不正是我们受光照问题的一个图像吗?对于物质的事物,我们知道并且有能力的程度达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但对于超越物质事物的层面,如天主与善,我们却不再能够辨认。因此,向我们展示天主的光的信德,才是真正的光照;它是天主的光涌入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眼睛的开启,为接受真正的光。

    可爱的朋友们,我还愿意以一个有关光与光照的思考来作补充。在复活节前夕,在新创造的夜里,教会用一个非常特别而且非常朴实的象征:复活蜡烛来呈现光的奥秘。这是一个透过牺牲而发出的光。蜡烛燃烧自己而照明,它献出自己而发光。这美妙地表现了基督的复活奥秘,他献出了自己也由此而赐给了世界极大的皓光。其次,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蜡烛的光是火焰这个事实。火是塑造世界的力量,是令事物改变的能力。火也提供热能。这些也都展现了基督的奥秘。作为光的基督是火,是烧毁邪恶来改变世界和我们的火焰。“谁靠近我就是靠近火”,这是奥力振传递给我们的耶稣的话。这火同时也是热,它不是冷冰冰的光,而是我们在其中得以与热和与天主的美善相遇的光。

    复活节礼仪开始时执事所高唱的“欢欣踊跃”歌,令我们怀着恭敬的心情注意到另一层面。歌曲提到这蜡烛的制造首先应归功于蜜蜂的劳动。这样,天主的整个创造便投入了其中。藉着这蜡烛,天主的创造带来了光。根据教会教父们的想法,其中也不言明地提到了教会。教会中信徒活跃团体的合作,几乎相当于蜜蜂的劳动。他们建造了光的团体。我们可以将蜡烛看作是对我们和对我们在教会团体中共融的呼唤,只有当基督的光照耀全世界时,教会团体中才能有共融。

    我们祈求主在这个时刻使我们体验到他的光的喜悦,祈求他使我们成为携带他的光的人,好使我们能经过教会令基督容貌的灿烂光辉进入世界(cfr. LG 1)。 阿们。

本文标题: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复活节文告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