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什么时代出什么人物,历史也证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圣人在教会中出现。圣女大德兰,圣女小德兰和真福德兰修女是三位成长在完全不同时代的圣女,而不同的时代,造就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与众不同的圣女。
(谷10:21)「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玛5:42)「你们自己给他们吃的罢!」(谷6:37)「拿你的内衣的,你连外衣也让给他。」(玛5:40)「你们……也要白白分施。」
《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重申在礼仪中教会共融的重要性,而这礼仪则是源自梵二大公会议的礼仪改革。牧函指出,这不是新的指令或是有特定规范的训示,而是为明白礼仪庆典的美好及在福传中的作用所作的省思。
圣神是生活的神,他住在我们生命最深处的神魂中。他在我们内不是静止的,更不是高高在上,单为接受我们的朝拜。他是爱,爱是有行动的,除非我们封闭自我、把持自我,使他的爱与德能被束缚,如此圣神便爱莫能助了。
众人主张吃甜的东西,他们却定意非吃辣的不可,如果他们真是为真理为正义的缘故不肯与人同流合污,那真是极可敬极有价值的事,但他们并不是这样。他们完全是任性。他们在大家谈笑的时候躲在一旁,既不言又不笑。
因此你与一个人初交往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些,客气些,不要像对你的家人或你最近的朋友那样亲密随便,既可免讨人的厌恶,又可免异日的后悔。
亚松达所有的,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根深蒂固的相违圣人服从的美德;我们常喜欢文人相轻,喜欢你往东,我往西。从小不听父母的,成长中不听老师的,长大不听神父的,有时教宗的话也成了耳旁风。
其礼仪引导我们生活在自我更新和迈向自由的信仰陶成中;四旬期的准备是庆祝主的死亡和复活的前驱;四旬期的悔改能让我们走进主的圣言,活出新我、改变心灵,与主心心相印;四旬期的修和逐进我们与天主及人的友好往来,
早年曾有一首名叫“幸福在哪里”的歌曲,说明幸福没在树荫下,没在温室里,而在辛勤的工作中、艰苦的劳动里、晶莹的汗水里;没在月光下,没在睡梦里,而在辛勤的耕耘中、知识的宝库里、闪光的智慧里。
2003年的莫斯科,冬天比西安寒冷,来得早也来得狠,铺天盖地的大雪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徜徉在别样精巧的街头,疾步于奇特各异的地铁站内,讲着他乡拗口的语言,勾起我思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