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身为台湾光启社(以外制电视节目而闻名的广播电视台)副社长的丁松筠会唱闽南语歌曲《烧肉粽》,会演连续剧里的各式阿兜仔(指外国人),包括清朝画官郎世宁,还在电视上教美式英语。
次年苏释蒙任本堂,开设“檠光小学”,增设王宅、下张两公所。继苏治理仙居教务的有林椒渔、赵志刚、戴敏生等神父。30年代初,天台开办“光启小学”,蔡子琴任校长。1932年,温岭教友406人。
……他的激情似乎感染了我,我体验到宗教一样的升华……”希特勒也坚信自己是人民的英雄和救星,他误以为自己是光,在“光明与黑暗”之间进行着斗争,他似乎进入了神乎其神的巫师的状态,他不仅欣然接受人们对他如同对神一样的狂热礼仪
但为进一步培养及保护晚辈,侯神父与刘定汉主教协商决定推迟祝圣我,先送我到佘山进修,并应金鲁贤主教之邀,让我留沪服务一个时期。
我们被编为佘山修院的特别班,为此刘定汉主教关心备至,多次赴沪探望我们。
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李山主教对毕业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毕业意味着新的使命的开始,要作盐作光,在堂区服务,积极投入到福传当中,传播天主的福音,用我们的生活为基督作见证,使我们周围更多的人认识天主。
从政界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我们的社会相适宜,教界则强调宗教要在社会上做光做盐,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应该说这二者是有一些能够产生共鸣之处,当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沟通的问题。所以,学术研讨是一种对话。
回程中,我们轻轻唱起一首歌:不愿作早晨的露不愿作晚上的霞不愿作那流荡的星不愿作那春天的花愿作一粒种子深埋在地下生根发芽结果遍满海角天涯……愿作盐和光忠心荣耀他见证主的作为领人回天家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责任是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福音净化生活环境,做世上的光、地上的盐。一些地方爱心奉献活动开展得好,弘扬天主之爱,福传就轰轰烈烈;反之就冷冷清清,一潭死水,教会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