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我们应以崭新的热诚再投身,因为教会需要经过重整、复苏的献身生活者,提出灵修和使徒工作的贡献。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教会的某些重要属性出发,同时关注中国教会在今天的现状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努力深入到各种重要因素汇聚的场所,从中寻找出路并提出一些印象性和一般性的建议。
集祷经(Collecta)54.然后,主祭邀请会众祈祷;全体与主祭一起先静默片刻,使各人意识到自己站在天主台前,并在心中提出自己的意向。
记得有一天在午餐会上,有些主教故意向他提出一些刁难的问题,他却以无限的爱德去回应,让你感到他对每个人发放出的真挚而令对方变得善意。
笔者提出,从宗教史看,面对世俗化社会,宗教可以有几个走向:1.融入世俗社会;2.反世俗化甚至发展到反现代化;3.超越世俗化(BeyondSecularization),达到新的境界;4.消解世俗化,走向后现代化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于是当人权提出对人不利的要求时,会有人抗议、或决定予以弃置,这还足以惊奇吗?只有当人权根植在造物主赐给人的自然客观要求之上时,才受到不畏惧否认的肯定。
2这个问题会再三地为人提出,因为一个社会的人性面貌,多半是取决于教育。教育的确关乎全人培育,包括道德与精神的幅度,聚焦于人的终极目的以及他所属社会的益处。
往山区进行牧民工作的云南省大理教区陶志彬神父说:教宗方济各所提出的,我们教区一直在努力做。我们经常下乡到偏远高寒山区、到穷困的教友村子看望教友,有些村子根本无路通车,就得下车步行三至四个小时才能抵达。
但当他向领导提出辞职时,他们不肯放手,开会给他做思想工作。书记说:“上海的主教为信仰受了很多苦,坐了那么多年的牢,你也愿意走他的路吗?如果你留在这里你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圣保禄在这里没有提出方法,但他突出了六大合一的理由:因为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个圣神、一个希望、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比这六大点更大、更重要的呢?是礼仪之争吗?是国恨家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