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敬拜日以及归入基督的洗礼,代表着相信基督死而复活的人,已准备好要接受超越犹太教的更新。
它们的普世主义伪装成团结、友爱与平等的样子,但永远不会这样嘲笑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因为它们不会朝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使劲,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降生成人的真天主。
在犹太教中,这是戴“经匣”与“门框经文”(mezuzah)的来源;而在天主教信仰中,虽不以相同形式实行,但此提醒也呼应我们在心中常铭记圣言、在家庭中张贴圣像、守每日祈祷等传统。
教宗方济各的生态思想在通谕的六个章节中逐一伸展:从今日拥有的杰出科学发现,谈聆听受造界的呼喊(第一章);以圣经和犹太教-基督信仰传统(第二章)为依据,识别出问题的根源在於技术至上及人类过度以自我为准则(
天主教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耶稣基督的行事,则记载于新约圣经的四部福音里。
该文献被喻为天主教与犹太教及其他宗教对话的「大宪章」。
当时的犹太人有许多党派,按圣经记载,宗教性的党派有法利塞、撒杜塞等;政治性的有希律党、奋锐党等,这里的西满是奋锐党(一个犹太教组织)的成员,他信奉耶稣,却没有脱离这个党派。
以色列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难怪耶路撒冷市长会骄傲地说:这里是和全世界绝大部分人心意相连的地方。无论你信奉上帝还是真主,耶路撒冷都会令你产生难以拒绝的归属感。
对犹太教来说,“出埃及”这段历史是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最重要的解放事件。有意思的是,最早期的耶稣追随者,在他们被称为“基督徒”之前。用了“道门的人”这个称呼。(参阅《圣经?
《圣经》作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共同经典,承载着希伯来民族对“独一神”的信仰、对救赎的期待以及对伦理秩序的建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伦理本位”为核心,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兼容道释的多元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