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没有水、没有粮,也没有医疗条件,隆神父听说七十华里以外有一个生病的教友,就立刻骑脚踏车去看望他,给他看病,施行终傅圣事。
因此,我们要承认自己仍有不足处,需要医疗,也需要革新,而不同宗教便可以互补不足;每一个宗教的真理可以丰富其他的宗教。
社会大众接受不到、感受不到的,但我们所做的,他们是可以看到的,我觉得我们各个教区,各个省市教会都应切实关注到社会的问题,在政策范围内,抓住机遇去发展我们的教会,像北方进德及其他一些慈善机构,像孤儿院、养老院、
以前我写过一篇《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仁爱之心》,介绍山西忻州市南关天主堂的修女和教友们照顾一位重病者的故事。2010年,我去了西安,一年间就写了十余篇南堂露德之家到安康山区服务的新闻报道。
1938年2月6日,《新华日报》发表专论《宗教与民族解放》,指出中国宗教界不但要负担起对国内同胞的抗日宣传,而且要通过国际性的宗教组织,联合各国民众,扩大反侵略运动,以争取各种财力和物力的援助。
以慈善心待所有的人,不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有信仰的和无信仰的,这是基督徒最基本的慈善,为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援助,不过是这种基本慈善的外在表现而已。
无论哪种类型,只要外来媳妇有难,只要她们需要帮助,神父、修女以及教友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接纳、尊重、倾听、理解、关爱、沟通、疏导、调解、交流,其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提升生活品质之效果,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残疾的孩子们,因为他没有户籍,他在整个社会里等于是没有存在地位的,没有任何身份的,国家的预算,比如说对外公布说中国有2.8亿孩子,没有这些孩子的,因为他没有户籍,国家的预算,儿童预算,免费的免疫,仅有的一些医疗的补贴等等
其中,20多篇报导了中国教会在精神和灵修方面为打工者提供说明,10多篇报导的是地方教会为打工者提供物质援助的新闻。这些新闻关注说明中国教会不但开始思考和重视打工问题,而且已经付诸行动。
她们虽未坐牢,但她们对难友们无私慷慨的援助,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