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院的那天,那位丈夫给我送来了一袋西红柿,说:“医生,这段时间太麻烦您了,本来俺想请您吃顿饭,但家里牛和猪都卖了,这几个西红柿是从自家菜园子里刚摘下来的,您尝尝。”
她说:因为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吃不起巧克力,所以我也不吃了。後来,糖果也成了奢侈品,有人不断地送给她糖果、巧克力等,她就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吃,自己什麽都不留。她一生中收到的礼物统统送给了其他人。
耶稣进入外邦人境地,遇到一位外邦女性的哀求,因此之故,耶稣抛出了民族性议题,应先让儿女们吃饱了,因为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谷7:27)。
有的时候下班时间晚了,到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进堂参与弥撒。老崔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多累多乏,只要一进堂参与弥撒,精神也愉快了,心情也舒畅了,也觉不出累和乏了。”
在圣若望·克利索斯德写给格林多教友——表样不好的教友影响了格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他强调说:“不论怎么样,每吃一口食物,那是属于世界每个人的食物。”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年代既不缺吃又不少穿,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结构的住房里,已经习惯了与世隔绝的生存方式,几乎想不起这种互送食物的感恩和交流形式了。
他异常的谦卑,不管到了谁家都是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吃家常便饭,赤脚徒步传教,并且提倡厉行节约……不知何时,社会上的吃喝风竟不知不觉地刮到了我们教会内。
望着主教的背影,想起几位神父的话:“在咱边村教会食堂吃馒头白菜,上顿吃的饱饱撑撑的,可还没有到下顿吃饭时间,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地叫起来。”
国人喜欢圣诞老人(能带给人们礼物)胜过喜欢耶稣(要求人们生命的改变),这种没有耶稣的圣诞节过法本也无可厚非,我倒是想劝诫他们:在你们吃饱了、喝醉了、玩累了之后,是否该清醒一下?
我国的民俗节日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民以食为天”;饺子、月饼、元宵、粽子就体现在节日的一个重要活动“吃”。二是欢庆娱乐;放爆竹、踩高跷、闹花灯、赛龙舟等就表现在一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