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老人的信仰需求更多集中在灵性慰藉方面,而年轻人可能更关注信仰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她会为生病的孩子煮汤,为孤独的老人读圣经,也会为争吵的家庭带去和平的话语。她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些小事,仿佛它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然而,在天上,有一位天使静静地注视着她。
只要得知哪位教友病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去探望并带去天主的安慰。自己舍不得吃穿,却送圣经、圣牌、挂历给教外人,很多教外人都说:‘这神父太好了。
他爱护每一位学生、同情弱者,终生助人,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周围的病友和前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杨公的侄子杨柳青先生和护工权循平女士亲眼目睹了杨公曾一夜未眠关心同室病友的过程。)
2008年秋,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修女(右二)在上海探望杨老师,照片提供:陶倍玲(左一) 1953年,许多基督徒已作打算准备从火线退下,但在这时,杨哥哥却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上火线—&mdash
胡主教高兴地对我们说:“随着圣经小组的建立,教友们通过对圣经的学习,信仰素质不断地提高;礼仪改革也顺利得以推行,教友们都能主动地参与礼仪崇拜了;教友之间的团契加强了,互相联合起来投入到福传工作中去,如探望
4年前,陈润华注意到家属院内一个姓刘的姊妹形只影单、生活艰辛,原来她的丈夫早逝,儿子在外地,自己没有工作,陈润华便主动关心她,把自己种的白菜送上门,生病了提上礼品去探望,过年过节送上水果,给她讲自己儿子的故事
那几天,父母轮班照顾我,神父知道后也过来探望,并开玩笑地说:“天主总是喜欢用痛苦试炼他所爱的人。”他递给我一本圣经,让我在疼痛轻微时可以随便阅读一段。
孤独感侵袭而来:孩子再也不能探望祖父母,学校关门,他们缺乏同伴和朋友。一名青少女表示:「孤独的悲伤有时难以承受,我们觉得被所有的人『遗弃』,再也无法展露笑颜。我们感到跟耶稣一样跌倒在地。」
形哀矜是指“饥者食之,渴者饮之,祼者衣之,收留旅人,照顾病人,探望囚者,埋葬死者”(《要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