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教堂门口的善举
2007-02-09 09:15:13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第292期)
2006年12月15日《新民晚报》载《黄河志原者在行动》报道说:西安市五星街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最近几个月,每到周三、周日晚上7点,游荡在繁华的钟楼、南大街附近的残疾乞丐和流浪老人,都聚集到五星街教堂门口。在那里,他们得到了热气腾腾的包子、菜汤和茶水,在狼吞虎咽声中,一个中年外国人指挥着10到20人“中洋结合”的送餐队,添菜加汤之后,又取出衣服棉被发放。
这个叫托尼·戴的英国人,出资建立了这个“慈善厨房”,旨在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或穷人,提供食物和其它帮助。自2005年12月至今,“慈善厨房”已经向受助流浪者发放上万份晚餐及大量衣服棉被等物,已有200多名西安市民和外籍志愿者先后自发参与。目前,由“慈善厨房”定名而来的“黄河志愿者”正向西安市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为正式民间团体。据托尼告诉记者,“慈善厨房”今年计划开遍中国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
这位托尼说:“十多年前,在罗马尼亚一家孤儿院里,我从志愿者那里听说了特蕾沙修女(编者注:即德兰修女),和她后继者的事迹。特蕾沙修女的一生都致力于帮助穷人。我暗自下定决定决心,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要为人们做更多的贡献。2005年1月5日,我来到中国,本打算只留二到三周,但却一直呆到现在。”
读后,让我思考的是,这位托尼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西安五星街教堂门口作为施赈地点?因为他是一位基督徒,深知教堂在世界各地都是慈善爱心的标志。在进进出出教堂的众多信徒中,很容易找到为穷人服务的志愿者。我们基督徒都知道,行善不仅是一种私人的美德,还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但愿我们这个社会永远弥漫着善良的空气,我们不要抗拒心中善良发出的召唤:行乐要及时,行善更要及时。其实,很多时候,行善与行乐就是一回事。
谈到西安和西安教堂,让我想起了天主教会在西安开教和建堂的一段简史。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会士金尼阁神父于1624年从山西绛州来到陕西西安,此亦是待辟之要地。他在此购一巨宅,在进士王徵(圣名斐理伯)的帮助下,在西安建立了第一座天主堂。此后,又有曾德昭和汤若望等耶稣会士来西安传教。他们在传教之余,还以余资施济贫民,并照顾那些无钱治病的穷人。
1625年3月,《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周至县城附近发现。当时在西安传教的曾德昭神父成为目睹此著名石碑的第一个欧洲人。
编后语:在收到梅老先生的这篇稿子之后,编者对西安教区社会服务中主任陈瑞雪神父做了采访。当我们问到陈神父,托尼为什么会选择在天主堂门口服务时,陈神父说:“因着教会服务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传统,基督徒都是很乐于帮助贫穷人的,因而教堂门口总成为众多需要帮助者的聚集场所,特别是在教会的重大节日、主日天,每个教堂门口都会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南堂门口发放食品是在南堂广场的修建期间,在广场修建之前及修建完成之后,慈善厨房都是在南堂院内发放食品的。
在托尼建立慈善厨房之初就找过南堂,商讨在南堂发放食品的事宜,前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对他的善举很支持,愿意为他的慈善厨房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现任西安教区党明彦主教同样对托尼的慈善厨房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支持。在党明彦主教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着手为托尼的服务修盖一个临时的简易大棚及配备一些就餐用的桌椅,因为西安教区总堂的整体规划正在设计讨论中,希望在总堂整体改建方案确定后,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舒适场所。”
陈神父还说:“西安教区及教区社会服务中心主要为托尼的慈善活动提供活动场地,并在其活动期间做好后勤工作;当他们的人手不够的时候,社会服务中心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调集工作人员及教友帮忙;有一次他们发放完毕撤离后,又来了一批的饥肠辘辘的贫穷人,办公室就购买了包子发放给后来的人,为他们的食品发放做了补充。教区与托尼有过口头协议,如果他需要资金时,我们愿意为他提供支持。”
陈神父对托尼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托尼为大家,特别是我们基督徒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些人认为不可为的好事,他一步一步、镌而不舍地做了下来,一方面使我们看到做这样的善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该如何用谦卑仁爱的心去服侍最小的兄弟。我们欢迎、支持托尼的慈善厨房在西安办得越来越好,切实帮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