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贵州跟随着大人到郎岱的纳所(布依族名,汉语称为“毛口”)给老祖宗上坟,那时是文革后期,年仅十一二岁的我并不熟悉这个地方。听说曾祖父是从这里离开,逃难远走他乡的。
利玛窦墓院外东侧是更大的墓地,这里有郎世宁等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八个欧洲国家的传教士的墓碑共60块。坟茔早已没了,只有墓碑一个紧挨着一个,像座石林。
这个动词让我们思索历史进程,从亚巴郎开始的那段救恩史上漫长的旅程。有一天上主召叫我们的这位信德之父启程上路,离开自己的故乡,前往祂所指示的土地。从那时起,我们信徒的身份就是走向福地的人的身份。
所以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留给后世的都是永垂弗替的艺术瑰宝。这是一种信赖与爱的结晶。其实这种传统到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还保留着,即把人的思想、情感、对神的崇敬都溶入建筑中。
然而,5年前的何永莉却完全是另一种境况:常年闹病,与丈夫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而且家里负债累累,是有名的穷户。热心事主的何永莉一、奇妙召叫与医治何永莉丈夫有弟兄五人,他排行老四。
大阪总教区松浦悟郎辅理主教展示他在海滩找到的蝉。 天亚社属于日本大阪总教区一部分的神户总铎区,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受到沉重的打击,因而当地信众一直关注这些灾难带来的精神压力。
当天弥撒中的答唱咏说:上主永远怀念自己的盟约,而取自《创世纪》的第一篇读经则记述天主与亚巴郎订立盟约(十七3-9)。尽管有罪恶和崇拜偶像的现象发生,这天人的盟约在天主子民的历史中将不断延续。
举例来说:“为了去找法郎,梅瑟需要亚郎的陪伴;为了战胜阿玛肋克,梅瑟起用若苏厄,并让亚郎和胡尔撑住他的手;为了管理公义及其众多需求,梅瑟必须借助民长团的众人之力,细分职责,好能承担起重责大任,并推动一种众议精神
那富人唠唠叨叨地跟亚巴郎说话。他称亚巴郎为「父亲」(路十六24、27),这表示他是天主的子民。这个细节使他的生命更显矛盾,因为直到此刻,福音中并未提到他与天主的关系。
就这信德来说,亚巴郎是伟大鼻祖。当他同意离开祖先的土地前往天主指引他的土地时,他很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精神错乱:为什么要为了未知的领域而离开已知的,为了不确定而离开确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