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筑建心中的圣殿


2002-10-31 09:22:47 来源:信德报(第169期)

    几年前,一次和神父谈话中,神父慨叹的说:“现在各地都忙着建造圣堂,但让人担忧的是人心中的圣殿却正在坍塌……”几年下来,很不幸的是这种迹象越来越清晰了。千余名信友的村庄,八九间大的雄伟教堂,平日进堂的人也不过四五十人,主日也就是二三百罢了。也许你要说这还算好的呢!有的地方教堂门一直都是锁着的,神父来的时候还得现清扫呢。真的,不是我扫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即建造外在的圣堂与筑建、修复人心中的圣殿那个更为重要?因为当一个神父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教堂的建造事务上,那羊群不就要四散了吗?
    再下来,为什么要建造教堂?达味是因为自己住上宫殿了,而上主的约柜却在帐幕内,因此他觉得对不住天主,所以准备为天主建造殿宇。但天主却对他说:“我与以色列子民同行时,我何尝向我立为牧养我民以色列的一个民长说‘你们为什么不为我建造一座香柏木的殿宇?’”上主谢绝了达味的好意;撒罗满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在天主赐给他的王国国泰民安、没有仇敌也没有灾祸的情况下动手为天主兴建圣殿;因此我们发现建造圣殿是一种完全出自内心的感恩。
    另外中世纪时的教堂建筑完全是当时信徒信仰内涵的深刻反映,是信友对天主爱的表达。雨果在他不朽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说,由于当时的印刷与造纸业不发达,因此人类就用建筑、雕刻来传递、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留给后世的都是永垂弗替的艺术瑰宝。这是一种信赖与爱的结晶。其实这种传统到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还保留着,即把人的思想、情感、对神的崇敬都溶入建筑中。听爷爷辈的人说村中原来建堂在建筑过程中,当时的神父把每天砌几层砖都规定好了,而且一丝不苟。也由于此,我们中国也有如天津的望海楼教堂、老西开教堂、上海的徐家汇教堂、佘山圣母大殿等颇有艺术风格的大教堂。
    人永远都不能对艺术冷谈,因为这是人类延续神性的创造。之所以我们对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历时640年,这样的事连想也不敢想,就是因为人的心中的圣殿已经坍塌。人对于生活除了物质,再没有太多的要求,那怕在信仰天主方面。在讲金钱讲效益的现代生活中似乎一切都讲究实用,再谈精神似乎有点可笑,于是我们把教堂的建筑工程交给没有一点宗教体验的工程队,无法使教友们参与圣殿的修建,这样的结果也许真的会导致教友对圣殿的冷淡,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圣殿的修建,对于圣殿似乎缺乏感情。
    很有意思的是:耶稣在和他的宗徒们吃最后晚餐时没有挑选耶路撒冷圣殿,而是选在一位普通人家里。教会初期的信友竟把埋葬死者的地窟做了他们的祈祷之所。所以外在的圣殿固然重要,但若不先建起人心中的圣殿,那也将只会是一座空的圣堂。
    在此,我引述凯伦·阿姆斯特郎的一段话,也许看似与本文无关,但他给我们指出了现在我们教会主要的是恢复什么。“今天宗教看起来似乎与我们无关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不再有被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环绕的感受。我们的科技文化教育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物理和物质世界。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己经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其中的一项结果便是,我们把遍及传统社会每个生活层面的‘精神性’或‘神圣性’意义完全删除在外,好像它本来就不应该如此,但它却一度是人类对世界经验中最重要的成分。”(杨晓斌)

本文标题:筑建心中的圣殿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