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为了培养员工的服务和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去公益慈善机构义务服务,体验生活,如河北任丘若瑟残婴院、保定望都的麻风病院、安国民政局举办的老人院。
这里只有几间旧教堂,教友没几个,年轻人外出打工,教堂内不见人影,平时只有三五个年迈的老人进堂参与弥撒,主日天也就三十人左右,没有大堂口的隆重礼仪,没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氛围。
浒山堂区的爱心组的教友们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无偿服务,给他们剪指甲、洗脚,像亲人一般,使老们深受感动,今年复活节就有10位老人领洗归主。
那时,无论是草原钢城的大街小巷,还是土默川平原的农家小院,人们都会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拖着伤残的身躯,为了人灵的得救,为了福音的传播,为了教会的恢复,用忠诚和担当,奔波着,忙碌着。
平日对老人问寒问暖,无微不至,起居照料胜过亲生儿女。当徐隗病重时,徐泰殷勤服侍,是个难得的久病床前的孝子!
该戏剧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名叫王伯儒的老人,来到长街市上,为其三个读书的孩儿买些纸笔。
这家养老院里的老人都是儿女将他们送来的。尽管这里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点奢华,但是这些老年人却都坐在院子里,眼睛盯着大门看。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转向一位老姐姐,问她:“这是怎么回事?
在首尔,人们极少能看到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主动为老人让座,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商店服务人员总是面带笑容。
王神父穿着一件老式的中山装——就是农村老人经常穿的那种——带着深厚的眼镜,但是我们怀疑他未必能够看清我们面容,不过他听不清我们说的话,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一个已近花甲之年的老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神父有个特点,去了谁家,很少拉家常,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讲道理或作弥撒,直到很晚。我曾经问他:干嘛这么急着讲道理呀?他说:一遇教难,为什么那么多人背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