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意思是:我们的态度足以决定情感令我们更健康抑或更痛苦。积极的情感为生命增添活力。
(咏96:1-2)诚如教宗方济各的教导:天主来到世界上,赐予我们与祂同行的力量:天主藉着耶稣与我们同行;与天主行走,迈向生命的圆满,我们就会得到力量以新的态度活在当下,尽管步履仍旧艰难。
有些时候,它虽存在,我们却久久没有觉察,那是在我们以极不忠实的态度对人生问题投降的时候。孤独能提醒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极富人情的来往才能满足饥渴的心灵。孤独并非坏事,从不感觉孤独才是可悲可怕的。
端正态度,谨慎发言我们在教堂或福传时发言,要谨记主耶稣的教导,与主相偕,与人为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世俗荣耀、利益和成见,或信口开河,或暗藏私心,或攻击他人……因为耍奸取巧是给他人
四福音书中,记载了一个撒玛黎雅人的故事,通过祭司、肋未人和撒玛黎雅人对待被抢劫之人的态度,告诉我们,怜悯被抢劫之人的,才算是他的近人,并且主耶稣吩咐人们要照着去行(参:路10:30-37)。
仁爱是中国天主教战时的行动和所宣示的态度。传教士、中国神职、信徒所践行的仁爱不能完全被理解为人道主义援助,因为教会行动背景的信仰不应该被忽略。应该从一个更高的、从正义的角度来看战时天主教会的仁爱行为。
天主对谦卑又是什么态度呢?天主有多么憎恶骄傲,就有多么喜欢谦卑,他要大大赐福给谦卑的人。他要赐下荣耀:谦卑之下,是荣耀的先声。(箴15:33)他要赐下智慧:智慧只会与谦卑的人相处。
故基督徒与别人不同之处不仅是表面的一些生活禁忌或是一些宗教礼仪,更重要的是在处理生活事务时,所展现出来的内在的生命不同,处理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呈现出的生命特征不同。
这种不可妥协的想法和态度,其动机在于维护天主的绝对尊严,却造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它片面地理解了人性的特质,忽略了人性的感官需要。吊诡的是,反对图像的人并不反对以语言对神的阐述。
斋戒,就是学习改变我们对他人及所有受造物的态度,躲开想要贪得一-切,为满足自己贪婪的诱惑,反而愿为了爱而受苦——这爱能填满我们心中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