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我的“灯”
2012-04-20 13:36:03 作者:王多敏 来源:《信德报》2012年4月12日,第13期(总第484期)
我的父亲是我大伯,算起来,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六个春秋了,而我相信,他是一个缩影,代表了他那整整一代人的信仰历程,在此,我借着讲述我的父亲,与读者共同追忆那年那月我们的信仰之路。
温暖·父爱如山
我的亲生父亲在我6岁时就去世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只剩下只言片语。母亲改嫁后,我的大伯收养了我。他是个温良和善富有爱心的人,是我在苦涩的童年看到的第一道曙光。而我在大伯家都生活半年多了,还把家中两位大人称呼“大伯”“大妈”,出于一个女孩子天生的羞怯心理,我一时间还是无法改这个口。这种尴尬的僵局,终因表姐的一次到访而打破,在她变着法的激励下我才改口叫了“爸”“妈”。
父亲在县城上班,离家较远,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他只能每星期回来一次。因此,一到星期六下午放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等他回家。每当我看到他骑着那辆永远一尘不染的黑色“永久”自行车,出现在巷子口的时候,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他一见我就赶忙停下车,从挂在车头的皮包里掏出一把用彩色塑料纸包装的水果糖,放在我的手心,这在当时我们这种偏远农村,可是一般孩子享受不到的“高级待遇”。每次吃完糖,我都舍不得扔那些五颜六色的包装纸,我把它们收集起来,攒了满满一抽屉。
哥哥姐姐都比我大好多,早就过了粘人的年龄,自然也就不大喜欢逢年过节走亲戚。所以,每年正月走亲访友就成了我和父亲的“任务”。有一年正月雪下得很大,路况极差,父亲决定和我步行去邻村走亲戚。那几年,我们这里有很多人栽果树,成片的果园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来到一条果园中间的小路上,极目四望,雪落枝头,喜上眉梢——景色美极了!我蹦蹦跳跳地走在父亲前面,左顾右盼。忽然,在路边的雪地上发现了一行字,我连忙叫住走在身后的父亲看上面写些什么,“是一句唐诗,”低下头,父亲认真地念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等我再问他就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我听了。“那写雪景的诗,就这一首吗?还有什么呀?快告诉我!”我把头转向他央求道。他冲我一笑:“天地白茫茫,看井黑窟窿。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这是一首唐代打油诗,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顷刻间,在这条寂静寒冷的乡间小路上传来我们父女俩爽朗的笑声。就在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他弯下腰对我说:“走累了吧?来让爸把你背上吧!”我感到一股久违的温暖向我袭来,我迅速转身背对他,擦去早已滚出眼眶的泪水,略带颤抖地说:“爸!我不累!我不用你背!”自从我亲爸去世后,还没有人像他这般待我!
重生·生命之约
我们家一直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看新闻联播。有一个时期电视上经常会播放一些下岗工人不堪生活重负自杀的报道,每当看到这类事情父亲就会很痛心地叹口气说:“哎!可怜,自杀后的人灵魂就升不了天堂了!”我瞪大眼睛问:“那人活不下去了,还不能死呀?”他耐心地给我讲:“人的生命来自天主,只有天主有权决定人的生死,人若私自放弃生命,便是对天主全能的亵渎。”他停了停接着又说:“自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在逃避责任。人的一生充满艰难坎坷,人性软弱容易失迷,难免犯罪,正因如此很多热心教友就常向天主祈求‘我愿早死升天,因为世上危险太多,害怕犯罪得罪于天主’。”当时似懂非懂的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
这些话说过之后没多久,父亲就在一个宁静的早晨离我们而去,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没受任何临终痛苦的煎熬。我想,天主是爱着他的,便遂了他的心愿。
父亲的葬礼很隆重。他生前所有的亲朋好友几乎都来和他告别,我们在无限哀痛万分不舍中送完他人生最后一程,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时,亲友中有人过来劝我们:“平时多为他祈祷比整天哭泣对他的灵魂更为有用。”闻听此言,我一下蒙了,我竟然不会祈祷。虽然我身处大堂口,但平时却很少进堂,“天主”对我仅仅只是个宗教概念。父亲在外上班顾及不到家里太多事,母亲是个新教友加上又不识字,所以除父亲外,我们在家里私下从来没念过经,以至于在我父亲去世之前我的好多同学都以为我是个外教人。
小时候,我也曾像模像样地学过两天经。可是老版的早晚课经文全是文言文,别说小孩子,就是念了一辈子经的老教友,都未必全知那些经文的意思。特别是当老姑婆把“常自主肇,又赖主讫”用我们家乡话加工出来,那效果特别搞笑,我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简直是浪费时间!”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时的我宁在家玩儿也不到教堂学经!
出于对父亲的怀念,在他去世后的那一年暑假我再次走进教堂。教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活跃、开放起来,这次等待我的不再是古老难懂的文言文经文,而是有着漫画插图及哲理小故事的学习书籍,把天主创造万物救赎人类的奇异恩典向我娓娓道来。借此,我对天主有了全新的认识,隐约感到自己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生!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堂口正在推行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让平信徒参与弥撒”的礼仪改革,我也趁着这次机会走上读经台,做了我们堂口的读经员,终于,我在我第一次读经的答唱咏中领悟到我生命的真正依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
父亲的一生默默无闻,他从未说过他爱我,但他用他的方式把爱种在我的心中;他也没教过我教会高深的要理,只用了一句“我愿早死升天”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基督徒应有的圣德立场;他不是一个传教士,但他用自己真诚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父亲的信仰及他对信仰的见证,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温暖·父爱如山
我的亲生父亲在我6岁时就去世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只剩下只言片语。母亲改嫁后,我的大伯收养了我。他是个温良和善富有爱心的人,是我在苦涩的童年看到的第一道曙光。而我在大伯家都生活半年多了,还把家中两位大人称呼“大伯”“大妈”,出于一个女孩子天生的羞怯心理,我一时间还是无法改这个口。这种尴尬的僵局,终因表姐的一次到访而打破,在她变着法的激励下我才改口叫了“爸”“妈”。
父亲在县城上班,离家较远,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他只能每星期回来一次。因此,一到星期六下午放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等他回家。每当我看到他骑着那辆永远一尘不染的黑色“永久”自行车,出现在巷子口的时候,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他一见我就赶忙停下车,从挂在车头的皮包里掏出一把用彩色塑料纸包装的水果糖,放在我的手心,这在当时我们这种偏远农村,可是一般孩子享受不到的“高级待遇”。每次吃完糖,我都舍不得扔那些五颜六色的包装纸,我把它们收集起来,攒了满满一抽屉。
哥哥姐姐都比我大好多,早就过了粘人的年龄,自然也就不大喜欢逢年过节走亲戚。所以,每年正月走亲访友就成了我和父亲的“任务”。有一年正月雪下得很大,路况极差,父亲决定和我步行去邻村走亲戚。那几年,我们这里有很多人栽果树,成片的果园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来到一条果园中间的小路上,极目四望,雪落枝头,喜上眉梢——景色美极了!我蹦蹦跳跳地走在父亲前面,左顾右盼。忽然,在路边的雪地上发现了一行字,我连忙叫住走在身后的父亲看上面写些什么,“是一句唐诗,”低下头,父亲认真地念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等我再问他就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我听了。“那写雪景的诗,就这一首吗?还有什么呀?快告诉我!”我把头转向他央求道。他冲我一笑:“天地白茫茫,看井黑窟窿。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这是一首唐代打油诗,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顷刻间,在这条寂静寒冷的乡间小路上传来我们父女俩爽朗的笑声。就在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他弯下腰对我说:“走累了吧?来让爸把你背上吧!”我感到一股久违的温暖向我袭来,我迅速转身背对他,擦去早已滚出眼眶的泪水,略带颤抖地说:“爸!我不累!我不用你背!”自从我亲爸去世后,还没有人像他这般待我!
重生·生命之约
我们家一直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看新闻联播。有一个时期电视上经常会播放一些下岗工人不堪生活重负自杀的报道,每当看到这类事情父亲就会很痛心地叹口气说:“哎!可怜,自杀后的人灵魂就升不了天堂了!”我瞪大眼睛问:“那人活不下去了,还不能死呀?”他耐心地给我讲:“人的生命来自天主,只有天主有权决定人的生死,人若私自放弃生命,便是对天主全能的亵渎。”他停了停接着又说:“自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在逃避责任。人的一生充满艰难坎坷,人性软弱容易失迷,难免犯罪,正因如此很多热心教友就常向天主祈求‘我愿早死升天,因为世上危险太多,害怕犯罪得罪于天主’。”当时似懂非懂的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
这些话说过之后没多久,父亲就在一个宁静的早晨离我们而去,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没受任何临终痛苦的煎熬。我想,天主是爱着他的,便遂了他的心愿。
父亲的葬礼很隆重。他生前所有的亲朋好友几乎都来和他告别,我们在无限哀痛万分不舍中送完他人生最后一程,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时,亲友中有人过来劝我们:“平时多为他祈祷比整天哭泣对他的灵魂更为有用。”闻听此言,我一下蒙了,我竟然不会祈祷。虽然我身处大堂口,但平时却很少进堂,“天主”对我仅仅只是个宗教概念。父亲在外上班顾及不到家里太多事,母亲是个新教友加上又不识字,所以除父亲外,我们在家里私下从来没念过经,以至于在我父亲去世之前我的好多同学都以为我是个外教人。
小时候,我也曾像模像样地学过两天经。可是老版的早晚课经文全是文言文,别说小孩子,就是念了一辈子经的老教友,都未必全知那些经文的意思。特别是当老姑婆把“常自主肇,又赖主讫”用我们家乡话加工出来,那效果特别搞笑,我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简直是浪费时间!”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时的我宁在家玩儿也不到教堂学经!
出于对父亲的怀念,在他去世后的那一年暑假我再次走进教堂。教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活跃、开放起来,这次等待我的不再是古老难懂的文言文经文,而是有着漫画插图及哲理小故事的学习书籍,把天主创造万物救赎人类的奇异恩典向我娓娓道来。借此,我对天主有了全新的认识,隐约感到自己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生!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堂口正在推行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让平信徒参与弥撒”的礼仪改革,我也趁着这次机会走上读经台,做了我们堂口的读经员,终于,我在我第一次读经的答唱咏中领悟到我生命的真正依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
父亲的一生默默无闻,他从未说过他爱我,但他用他的方式把爱种在我的心中;他也没教过我教会高深的要理,只用了一句“我愿早死升天”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基督徒应有的圣德立场;他不是一个传教士,但他用自己真诚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父亲的信仰及他对信仰的见证,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