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不是两千年前的遥远记忆:有时我们的某些举动也会判断、伤害或践踏一名弟兄或姊妹」。苦路第三处是耶稣首次跌倒。孩童们提到的经验是一名总是表现优异的学生某次考试不及格。
没有人愿意跟随能力小的人,也没有人会信仰一位即将被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
从当时门徒们的处境而言,真是雪上加霜,自己带着莫大的希望所跟随的主耶稣死亡了,被埋葬了,他们也面临着当权者迫害的恐惧,现在,捕鱼的“专家”竟然一夜劳作,毫无所获,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跟随主耶稣之前的生活状况
尽管儒生中有少数人铮铮铁骨,儒家作为整体,作为群体,却表现得软弱虚伪:明明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中被贬到最低等级(元朝);明明被迫自称奴才(清朝),在外族征服者面前永远下跪,甚至受之父母的头发,也被剃得只剩一撮;明明被文字狱残酷迫害
教会是『在世界的迫害与天主的安慰之中,继续著自己的旅程』,宣扬著主的苦架与死亡,以待其重来(参格前十一26)。
历史向我们显示,活泼的信德和敌对的宗教迫害是基督徒在第一个千年的明显标志;第二千年来临时,强烈地神学争论和逐步形成的分裂成了其标记:1054年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稍后大约500年之后,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许多人因此拒绝相信,因为他们也遭受恶的逼迫,但他们却不认为有一个天主会来拯救他们,因此他们宁愿相信自己,以恶对恶,结果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却陷入了更深的罪恶。
我能为这些正在遭受身体折磨与生命苦难的人们做些什么呢?他向十字架上的耶稣苦求,整整哭了半个小时,泪流干了,慢慢地谷神父的心中涌出了一丝丝的平安。去吧!尽你的能力去做,其他的就交给我吧!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对抗遭受接连重击,他就开始渐渐相信他本曾拒绝的事物。这种理论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婚姻时,情形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样的。
教宗方济各最后也不忘关切在世界各地遭受迫害的基督信徒们,指出今天比教会初期有更多的殉道者。教宗保证,他将以祈祷来陪伴他们,并向他们重复耶稣安慰的话说:不要怕,我已战胜了世界(若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