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笃十六世的信中,已经直观到历史在前进和发展,人与人、民众与民众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背景在改变,思想组织也确实在改变,作为我们生活构成基础的概念阐述和社会形式的解释也在改变。
“好地”指人无条件的接受天国的道理,如果这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偏见,而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
他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在这些书籍及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很强的唯物史观,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后来也曾经告诉过我,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没有灵魂。
在这封信中我切愿,也通过追忆我自己的修道院生涯,着重描摹出几点为陶成旅程甚为重要的几个思想。1。天主圣言谁若愿成为一名神父,就必须象圣保禄宗徒说的,他首先应是一位天主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缺少了一个劳动主体,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或双手为增加自己国家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而看哪,这种努力、这种贡献却给了另一个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对它的权利不如原籍国"(LE23
在基督徒的思想中,那在出谷(出离埃及奴役)时期,使得以色列人幸免于亡的逾越羔羊的血,正是意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倾流的血,也就是那借着牺牲而把人从罪恶及死亡的奴役中救赎出来的真正天主羔羊;在耶路撒冷圣殿区宰杀逾越节羔羊的同一个日子里
(《神灭论》)他以唯物主义的思想,论证了形体是精神依附的主体,主体不在了,灵魂无所依附也就随之灭失了。为了使人们坚信不移他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论断,他把灵魂与肉体比喻为锋利与刀刃的关系。
为了帮助鲍思高认识这一特殊儿童群体的思想现状,神又向他托了“四十张桌子”的梦。1860年8月5日,鲍思高神父当日晚上和他的学生们讲述了这个梦。
同时我还有一种思想,有圣召不随,天主不降福。为了分辨天主的旨意,他和老乡专门去了一趟上海佘山朝圣,一住就是一星期,他说:奇怪的是,在这一周中有很多人对我说:‘你如果没有结婚可以做神父呀!
刚想要往下跳,突然一个思想在她的脑海里闪现:我不能死,孩子们都还没有长大,而且我这样死去,一定会下地狱,哪怕让丈夫拿刀砍死,我也不能跳楼下地狱。就这样,因着怕死后的惩罚才把张桂兰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